"眼看过半百":眼看着就要年过半百了,
"早晚扫岩扉":早晚要去打扫山中的门扉。
"白首谁能住":白发苍苍谁还能久留尘世,
# 能:自注:一作留。
"青山自不归":青山自然在那里等着我归依。
"百千万劫障":历经了千百万的烦恼障碍,
"四十九年非":过去的四十九年仿佛都是错。
"会拟抽身去":打算毅然抽身离开,
"当风斗擞衣":迎着风抖擞衣衫。
# 当:自注:一作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年过半百后想要归向青山与山僧相处的愿望,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反思,毫不隐晦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对比:将自己“白首”的状态与“青山”相对比,突出自己渴望摆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寄山僧(时年五十)》第一句“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点明自己即将五十岁,表达了早晚要去打扫山中岩石旁门扉,即归隐的想法,简洁直白地流露心意;第二句“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以“白首”象征尘世的衰老疲惫,与“青山”的宁静自然形成对比,强化了自己对归隐的向往;第三句“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诗人反思过往,认为经历无数烦恼障碍,过去的日子似乎都充满过错,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第四句“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描绘出自己打算果断抽身离开尘世,在风中抖擞衣衫的洒脱姿态,将想要归隐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法华山天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