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世是休明世":也知道当今是政治清明之世,
"自想身非富贵身":自己想想并非富贵之人。
"但恐人间为长物":只怕在人间成为多余之物,
"不如林下作遗民":不如在山林中做隐逸之民。
"游依二室成三友":游玩时依靠嵩山、少室山结交三位好友,
"住近双林当四邻":居住靠近少林寺当作四位邻居。
"性海澄渟平少浪":心性如大海平静少有波澜,
"心田洒扫净无尘":心田经过清扫干净没有尘埃。
"香山闲宿一千夜":在香山悠闲地住宿了一千个夜晚,
"梓泽连游十六春":在梓泽连续游玩了十六个春天。
"是客相逢皆故旧":作为客人相逢的都是老朋友,
"无僧每见不殷勤":没有僧人每次相见都不殷勤。
"药停有喜闲销疾":停止服药有喜事自然消除疾病,
"金尽无忧醉忘贫":钱财用尽无忧愁醉酒忘却贫困。
"补绽衣裳愧妻女":缝补衣裳愧对妻女,
"支持酒肉赖交亲":维持酒肉吃喝依赖亲朋。
"俸随日计钱盈贯":俸禄按日计算钱装满串,
"禄逐年支粟满囷":禄米逐年支取粟堆满仓。
"洛堰鱼鲜供取足":洛水堰的鲜鱼供应充足,
"游村果熟馈争新":游玩村庄时成熟的果实馈赠争新。
"诗章人与传千首":诗篇被人们传颂千首,
"寿命天教过七旬":寿命由上天恩赐超过七十岁。
"点检一生徼倖事":检点一生侥幸之事,
# 倖:一作幸。
"东都除我更无人":东京除了我再没有别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亦知世是休明世,自想身非富贵身。”开篇诗人以冷静的视角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到当下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但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并非富贵之人,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自我定位的准确,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但恐人间为长物,不如林下作遗民。”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担忧和逃避心理。害怕在人间成为多余之人,从而向往在山林中做隐逸之民,反映出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游依二室成三友,住近双林当四邻。”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依靠嵩山、少室山结交好友,居住在少林寺附近,展现出一种亲近自然、与友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享受。“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性比作大海,心田比作田地,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纯净。经过自我修养和内心的清扫,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反映出诗人的精神追求。“香山闲宿一千夜,梓泽连游十六春。”通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叙述了诗人在香山和梓泽的生活经历。“一千夜”“十六春”强调了时间之长,体现出诗人对这些地方的喜爱和对悠闲生活的留恋。“是客相逢皆故旧,无僧每见不殷勤。”描述了诗人与他人交往的情况。作为客人相逢的都是老朋友,体现出他的人际关系和谐;而没有僧人时每次相见都不殷勤,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与僧人交往的不同态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药停有喜闲销疾,金尽无忧醉忘贫。”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停止服药后有喜事自然消除疾病,钱财用尽也不忧愁,醉酒忘却贫困,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豁达超脱的心境。“补绽衣裳愧妻女,支持酒肉赖交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缝补衣裳愧对妻女,说明生活并不富裕;维持酒肉吃喝依赖亲朋,进一步强调了经济上的窘迫,但诗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体现了他的坦诚和乐观。“俸随日计钱盈贯,禄逐年支粟满囷。”叙述了诗人的俸禄收入情况。按日计算俸禄钱装满串,逐年支取禄米堆满仓,说明诗人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生活相对稳定,也为他的闲适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洛堰鱼鲜供取足,游村果熟馈争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享受。洛水堰的鲜鱼供应充足,游玩村庄时能品尝到新鲜的果实,体现了诗人生活的惬意和对美食的喜爱,进一步展现了他闲适的生活状态。“诗章人与传千首,寿命天教过七旬。”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文学成就和寿命的感慨。诗篇被人们传颂千首,寿命超过七十岁,这是诗人认为自己一生中的幸事,反映出他对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生命长度的满足。“点检一生徼幸事,东都除我更无人。”结尾诗人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是东京的侥幸之人,这种自嘲式的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旷达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