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病四十身":我四十岁身体衰弱多病,
"娇痴三岁女":女儿三岁天真可爱。
# 娇痴:天真可爱而不懂事。
"非男犹胜无":虽不是男孩但有总比没有好,
# 非男犹胜无:“非男”二句:语本陶渊明《和刘柴桑》:“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慰情时一抚":时常抚摸她以慰藉情感。
"一朝舍我去":一天她突然离我而去,
"魂影无处所":她的魂影不知在何处。
"况念夭札时":更何况想起她夭折时,
# 夭札:夭折。札:一作化,对死的委婉说法。
"呕哑初学语":正咿呀学语的样子。
# 呕哑:象声词。小儿学语声。
"始知骨肉爱":才知道骨肉之间的爱,
"乃是忧悲聚":带来的是忧愁悲伤的聚集。
"唯思未有前":只能回想还没有她之前,
"以理遣伤苦":用道理来排遣哀伤痛苦。
"忘怀日已久":想要忘怀已经过去很久,
"三度移寒暑":已经过了三年时间。
"今日一伤心":今天又一次伤心,
"因逢旧乳母":因为遇到了女儿以前的乳母。
# 旧乳母:指金銮子的奶妈。
"与尔为父子":和你作为父女,
"八十有六旬":相处了八十又六旬。
"忽然又不见":忽然你又不见了,
"迩来三四春":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四年。
"形质本非实":人的形体本质并非实在,
"气聚偶成身":是气聚合偶然形成身体。
"恩爱元是妄":人间的恩爱原本是虚妄的,
"缘合暂为亲":因缘聚合暂时成为亲人。
"念兹庶有悟":想到这些希望能有所领悟,
"聊用遣悲辛":姑且用来排遣悲伤。
"暂将理自夺":暂且用道理来自我开导,
# 暂:一作惭。
"不是忘情人":我并非是无情的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诗人先点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女儿的情况,虽非男儿但也能慰藉自己,表现出对女儿的疼爱,为下文女儿的离世带来的悲痛做铺垫。“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况念夭札时,呕哑初学语。”描述女儿突然离世,魂影无处寻觅,回忆女儿夭折时咿呀学语的情景,这种回忆加重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凸显出失去女儿的痛苦。“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唯思未有前,以理遣伤苦。忘怀日已久,三度移寒暑。今日一伤心,因逢旧乳母。”诗人从失去女儿的悲痛中,感悟到骨肉之爱带来的是忧悲,尝试以“未有前”的状态来排解痛苦,但多年过去仍因见到旧乳母而伤心,表明丧女之痛难以轻易释怀。第二首诗:“与尔为父子,八十有六旬。忽然又不见,迩来三四春。”诗人计算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感慨女儿忽然离去已过去几年,直接抒发对女儿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却仍无法释怀的悲伤。“形质本非实,气聚偶成身。恩爱元是妄,缘合暂为亲。”从哲理角度思考,认为人的形质不实,恩爱是虚妄的,只是因缘聚合才暂时成为亲人,这是诗人试图自我宽慰的体现,以理性思维来面对失去女儿的悲痛。“念兹庶有悟,聊用遣悲辛。暂将理自夺,不是忘情人。”诗人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哲理的思考能有所感悟,暂且排遣悲伤,强调自己并非无情,而是在努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展现出内心在情感与理智间的纠结。
上一篇:唐·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去》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鹤八绝句·鹤答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