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īn
qiáo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
qiáo
dōng
běi
dǒu
tíng
西
dào
lìng
rén
shī
méi
yuè
wǎn
shēng
shén
liǎn
chūn
bàng
yǎo
niáng
liǔ
niǎo
niǎo
fēng
qiāo
chū
cǎo
rōng
rōng
jiǎn
bào
dào
qián
shǎo
kǒng
jīng
huáng
niǎo
chéng

译文

在天津桥的东北、斗亭的西边,来到这里让人诗兴大发,情思沉迷。夜晚,如眉的弯月在神女浦升起,春日,含情的波光依傍着窈娘堤。柳丝袅袅,像是被春风抽茧缫丝而出,草缕茸茸,犹如被春雨裁剪得整齐。传报前驱的人少一些呼喝,恐怕会惊吓了黄鸟,让它不能啼鸣。

逐句剖析

"津桥东北斗亭西":在天津桥的东北、斗亭的西边,

# 斗亭:洛阳城落水与漕渠分流处置有一斗门(控制蓄池水量的通口),上有桥,桥上有屋亭,简称斗亭。

"到此令人诗思迷":来到这里让人诗兴大发,情思沉迷。

# 诗思迷:诗情沉迷。诗思:诗情。

"眉月晚生神女浦":夜晚,如眉的弯月在神女浦升起,

# 神女浦:地名,具体位置不详。,眉月:新月。

"脸波春傍窈娘堤":春日,含情的波光依傍着窈娘堤。

# 窈娘堤:天津桥附近的一个堤。,脸波:眼神。

"柳丝袅袅风缲出":柳丝袅袅,像是被春风抽茧缫丝而出,

# 缲:把蚕茧在滚水里抽丝。此处借指风使柳丝发芽生长。,袅袅:细长柔软的样子。

"草缕茸茸雨剪齐":草缕茸茸,犹如被春雨裁剪得整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传报前驱的人少一些呼喝,

# 呼喝:吆喝。指仪仗传呼,令行人回避,称为“喝道”。《义山杂纂》以松下喝道为“煞风景”。,前驱:开道的人,报道:告诉,命令。

"恐惊黄鸟不成啼":恐怕会惊吓了黄鸟,让它不能啼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津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至七年之间,彼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中描绘了“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晓月”的景致,有如眉弯月、粼粼波光、袅袅柳丝等。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拟人、对偶等手法,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融入其中。首联点明地点与感受,中间两联细腻写景,尾联由景及情。此诗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天津桥周边的优美风光,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宁静美好自然的钟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隋唐时繁华的天津桥周边“天津晓月”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天津桥一带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脸波春傍窈娘堤”将月亮拟人化为女子,仿佛在注视着窈娘堤,赋予月亮人的神态;“风缲出”“雨剪齐”把风、雨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风吹拂、春雨滋润大地的情景,展现出春天的活力。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天津桥周边的眉月、柳丝、草缕等景色,如“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抒发了诗人对天津桥一带优美春光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比喻:“眉月晚生神女浦”把新月比作眉毛,形象地描绘出新月的形状,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月色之美。

3. 分段赏析

《天津桥》首联“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开篇点明游玩地点为天津桥东北至斗亭以西,直接表明此地景色优美,能激发诗人的诗情,奠定了对景色赞美喜爱的基调,语言简洁明了。颔联“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新月比作眉毛,又把月亮拟人化,使其如女子般注视着窈娘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意和美感的画面,展现出天津桥景色的秀丽妩媚。颈联“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通过对柳丝、草缕的描写,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缲”“剪”二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风、春雨写活,体现出春天的活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尾联“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从侧面烘托出天津桥环境的幽静美好,诗人不忍心让前驱的呼喝声破坏这份宁静,体现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视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天津桥》是白居易诗作中的佳作,其大量运用拟人手法,独具特色。诗人将天津桥附近的景物赋予女子般的惊艳之态,使笔下的景色鲜活灵动,春意盎然。诗中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津桥周边的优美景致。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也使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加真挚动人,让整首诗读来颇具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喜小楼西新柳抽条》

下一篇:唐·白居易《病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