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xiāng
fē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í
pān
luó
xiē
bìng
shēn
qīng
qióng
zhú
zhàng
bái
shā
jīn
shí
huà
chū
shān
zhàng
biàn
便
shì
xiāng
fēng
shàng
rén

译文

依靠石头攀着藤蔓歇息病体,手持青筇杖,头戴白纱巾。将来某时画出庐山的屏风,就成了香炉峰上的人。

逐句剖析

"倚石攀萝歇病身":依靠石头攀着藤蔓歇息病体,

"青筇竹杖白纱巾":手持青筇杖,头戴白纱巾。

"他时画出庐山障":将来某时画出庐山的屏风,

"便是香炉峰上人":就成了香炉峰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香炉峰》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前两句勾勒出诗人于香炉峰攀登途中那洒脱且飘逸的身姿,后两句设想将来画出庐山屏障,而自己就是那画面中香炉峰上之人。全诗通过描绘登山过程及想象,表达了诗人对香炉峰美景的欣赏,以及对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山间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期,此时诗作多体现淡泊闲适的隐逸思想。诗中的“庐山障”,所指为描绘山水的屏风,反映出他对九江山水的深厚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全诗通过对登山情景及想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香炉峰美景的喜爱与对闲适山间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倚石攀箩歇病身,青筇竹仗白纱巾”,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渲染地勾勒出诗人登山时倚石攀箩休息的姿态以及身着白纱巾、手持青筇杖的形象,生动展现出诗人登山时的状态,给人以直观的画面感。卒章显志:“倚石攀箩歇病身,青筇竹仗白纱巾”,描绘诗人登山的行为与自身装扮。“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则明确表达出诗人对香炉峰的极度喜爱,以及渴望融入其中、仿若成为峰上之人的向往,将诗歌对香炉峰的赞美与眷恋之情推向高潮,点明全诗主旨。

3. 分段赏析

“倚石攀萝歇病身”:这句诗细致描绘了诗人登山途中的状态。“倚石”写出他借助山石支撑身体的样子,“攀萝”则体现出登山时需抓住藤蔓借力的艰辛,而“歇病身”点明了他此时身体状况不佳。晚年的白居易本就体弱,登山对他而言并非易事,在自然景物的依托下稍作歇息,既展现了登山过程的真实情景,也透露出他在与自然接触中获得的片刻安宁,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在疲惫中对自然的依赖。​“青筇竹杖白纱巾”:此句通过对诗人随身物品的描写,勾勒出他的形象。“青筇竹杖”是登山时的辅助工具,青绿色的竹杖不仅实用,还带着自然的生机;“白纱巾”则是他头部的装饰,白色的纱巾在山间显得素净淡雅。这两样物品既符合登山的实际需求,又体现出他闲适的生活状态。竹杖的沉稳与纱巾的飘逸相互映衬,让一个在山间悠然前行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也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淡泊。​“他时画出庐山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珍视。“他时”说明这是诗人当下的一种念想,并非即刻要做的事,流露出他对这份山水之美的留恋。“庐山障”指的是绘有庐山景色的屏风,将山水美景绘制在屏风上,是想把眼前的美好留存下来。这背后藏着他对九江山水的特殊情感,晚年的他见过诸多风景,却对庐山念念不忘,通过想画下庐山的念头,传递出对这片山水的喜爱与不舍。​“便是香炉峰上人”:此句体现了诗人融入自然后的心境。“香炉峰上人”并非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超脱凡尘的状态。诗人在登上香炉峰后,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山峰的一部分。这种感受源于他晚年的隐逸思想,历经世事之后,他更向往自然的纯粹。此时的他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完全沉浸在山间的宁静中,用这样的表述传递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与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就花枝》

下一篇:唐·白居易《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