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yóu
yuán
shà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uè
xíng
bàn
zǎo
liáng
tiān
qīng
qīng
chén
jīn
zhì
chū
chái
jīng
zhàng
qióng
zhú
lěng
fēng
jīn
yuè
jiāo
qīng
xián
xié
zhí
bèi
tóng
shàng
qiū
yuán
xíng
xīn
zǎo
wèi
quán
chì
wǎn
guā
yǒu
xīn
tián
jiā
sǒu
shè
xiāng
féng
yíng
dào
cūn
wǎng
lái
bái
shēng
cūn
zhōng
xiāng
shí
jiǔ
lǎo
yòu
jiē
yǒu
qíng
liú
lián
xiàng
guī
shù
shù
fēng
chán
shēng
shì
shí
xīn
shǔ
jiā
dào
qīng
jiàn
lìng
rén
bǎo
dài
西
chéng

译文

七月已经过去了一半,早秋的天气凉爽又清新。清晨起床后进行洗漱,慢慢地走出柴门。沾着露水的筇竹杖有些冰冷,风吹动着越蕉做的衣服,感觉很轻薄。悠闲地带着弟侄们,一同走上秋天的原野漫步。新结的枣子还没有全部变红,晚熟的瓜还有残留的香气。热情亲切的田家老人,准备这些来迎接我们。自从我来到这个村子,来来往往间头发都变白了。在村子里和大家相识已经很久了,老人小孩都很有情谊。我们留恋这里的美景,直到傍晚才回去,每棵树上都传来秋风中蝉的叫声。这时刚下过充足的新雨,道路两旁的禾黍一片青葱。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内心满足,又何必非要等到秋天庄稼成熟呢。

逐句剖析

"七月行已半":七月已经过去了一半,

# 行:即将。

"早凉天气清":早秋的天气凉爽又清新。

"清晨起巾栉":清晨起床后进行洗漱,

# 巾栉:裹头巾,梳头发。栉,梳子。

"徐步出柴荆":慢慢地走出柴门。

# 柴荆:树枝与荆条编的门。指居处简陋。

"露杖筇竹冷":沾着露水的筇竹杖有些冰冷,

# 露杖筇竹冷:意为手中的竹杖因沾上露水而觉得冷。筇竹,四川邛山出产的一种竹,可作手杖。筇,或作“邛”。

"风襟越蕉轻":风吹动着越蕉做的衣服,感觉很轻薄。

# 风襟越蕉轻:意为身穿的葛布衣在风中显得轻快。越蕉,岭南地方出产的一种葛布,制衣清爽。

"闲携弟侄辈":悠闲地带着弟侄们,

"同上秋原行":一同走上秋天的原野漫步。

"新枣未全赤":新结的枣子还没有全部变红,

"晚瓜有余馨":晚熟的瓜还有残留的香气。

# 晚瓜:晚熟的瓜。

"依依田家叟":热情亲切的田家老人,

# 依依:亲热的样子。

"设此相逢迎":准备这些来迎接我们。

"自我到此村":自从我来到这个村子,

"往来白发生":来来往往间头发都变白了。

# 往来:有的版本作“住来”,“来”为语气助词,表示“自……以来”。

"村中相识久":在村子里和大家相识已经很久了,

"老幼皆有情":老人小孩都很有情谊。

"留连向暮归":我们留恋这里的美景,直到傍晚才回去,

# 向暮:近晚。

"树树风蝉声":每棵树上都传来秋风中蝉的叫声。

# 声:一作鸣。

"是时新雨足":这时刚下过充足的新雨,

"禾黍夹道青":道路两旁的禾黍一片青葱。

"见此令人饱":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内心满足,

"何必待西成":又何必非要等到秋天庄稼成熟呢。

# 西成:秋收。古人以西方配秋天,秋天万物成熟,故称西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游原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古诗,收录于《白氏长庆集》的“闲适诗”类别。此诗描绘七月早秋,诗人晨起与弟侄漫步秋原,途中见新枣、晚瓜,遇热情田家叟。诗中回忆自己往来此村头发渐白,与村人情谊深厚,傍晚归途中目睹风蝉、新雨后的青青禾黍,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及对村民的尊敬。运用白描,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开篇点明时间与出游缘由;接着描绘秋原途中景色与感受;随后刻画田家叟及与村人情谊;结尾写暮归所见及内心感悟。诗风淡远朴实,有陶渊明田园诗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游原上》由白居易创作。当时,白居易正处于为母守丧而退居渭上的阶段。在此期间,他远离了官场的纷扰,全身心融入乡村生活。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以及对乡村环境的细致观察中,他深入了解到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感受到农民的善良与热情,对农民群体心生尊敬。这份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真挚情感,促使他创作了此诗,以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对农民的敬意与对乡村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乡村题材诗。这首诗描绘了乡村早秋的风光、村民的生活场景,借新枣、晚瓜、田家叟、禾黍等意象,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美好以及诗人对乡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体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营造出温馨质朴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尊敬。

2. 写作手法

白描:“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中,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了新枣尚未完全变红、晚瓜还留存着香气的田园景象,以及热情亲切迎接诗人一行的田家叟。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如一幅质朴的乡村风俗画,将乡村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自然。借景抒情:“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诗人描绘了新雨过后,道路两旁禾黍茁壮成长、一片青葱的景象。此时,诗人看到这样充满生机的画面,内心感到充实满足,觉得无需等到秋天庄稼成熟收获。这里借生机勃勃的禾黍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满足之情,情因景生,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秋游原上》开篇“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点明时间为七月中旬,早秋天气凉爽清新,诗人清晨起床洗漱后,缓缓走出柴门,为全诗定下轻松闲适的基调,引出下文的乡村秋游之行。“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描绘诗人手持沾露而冷的筇竹杖,身着轻薄的越蕉衣,与弟侄漫步秋原,途中看到新枣未红透、晚瓜香气尚存,从触觉、视觉、嗅觉等方面细腻地展现了乡村秋景的独特魅力,体现出诗人秋游的惬意。“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着重描写了田家叟的热情相迎,诗人感慨自己往来此村,头发已白,与村中的老幼相识已久,情谊深厚,展现出乡村淳朴的民风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写诗人与弟侄在乡村流连忘返,直到傍晚才归,归途中听到风蝉声,看到新雨过后夹道的青青禾黍,心生满足,觉得眼前美景如同丰收般令人充实,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 作品点评

《秋游原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生动展现乡村早秋风光与生活场景,尽显质朴之美。此诗承续田园诗传统,融入白居易个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感悟,为唐代田园诗增添别样色彩,具一定代表性。其亮点在于,虽无特别突出的名句,却通篇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乡村氛围,展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入了解与对农民的尊敬,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朴实说去,一片真趣流行,非徒拟王、储田家诗也。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

下一篇:唐·白居易《就花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