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为京洛声华客":曾经是京洛城中的名士风流客,
# 声华:美好的名声;声誉。
"今作江湖潦倒翁":如今沦为江湖漂泊的憔悴老翁。
# 潦:一作老。
"意气销磨群动里":意气豪情消磨在尘世纷扰中,
"形骸变化百年中":身躯形骸历经百年沧桑剧变。
# 形骸:人的躯体。
"霜侵残鬓无多黑":寒霜侵蚀残鬓已无多少黑发,
"酒伴衰颜只暂红":浊酒只能让衰老容颜暂染红晕。
"愿学禅门非想定":希望学习禅门的“非想定”,
"千愁万念一时空":让万千愁绪杂念刹那间消散如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诗歌通过今昔境遇对比,描绘了诗人从京城名流沦为江湖落魄者的人生变化,展现了鬓发染霜、借酒消愁的衰老之态,表达了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伤感,以及欲借禅定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运用对比,将昔日京城风光与今日江湖落魄对比,突出人生境遇反差,尽显岁月流逝的无奈与伤感,简洁有力地展现诗人从得意到失意的变化。
3. 分段赏析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诗人以今昔对比开篇,直抒人生变化。早年他在京城(京洛)是声名显赫的才子,名动天下;晚年却漂泊江湖,沦为穷困潦倒的老翁。这一联通过“声华客”与“潦倒翁”的强烈反差,既概括了白居易从仕途显达(如翰林学士)到晚年隐居(洛阳香山)的经历,也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此联进一步深化人生沧桑之感。“意气销磨”指年轻时的抱负与锐气在世俗纷扰中逐渐消散,“形骸变化”则写身体随岁月衰老。白居易早年积极入世(如任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晚年却选择超脱,这一转变与他逐渐看淡名利,追求“诸行无常”的禅意境界相关。“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通过具体意象刻画衰老之态。“霜侵残鬓”以白发象征时光流逝,“酒伴衰颜”则借酒后的短暂红润反衬容颜的枯槁。此联语言平实却有画面感,与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异曲同工,既写实又暗含对生命脆弱的无奈。“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全诗收束于对佛门的皈依之愿。“非想定”是佛教禅定境界,指摒弃杂念、心无挂碍。白居易晚年虔诚信佛,常与僧人交游,此联既表达了他希望通过禅修消解愁绪的愿望,也体现了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人生观。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江南兄弟》
下一篇:唐·白居易《酬别周从事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