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zuò
xián
y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éi
jīng
luò
shēng
huá
jīn
zuò
jiāng
liáo
dǎo
wēng
xiāo
qún
dòng
xíng
hái
biàn
huà
bǎi
nián
zhōng
shuāng
qīn
cán
bìn
duō
hēi
jiǔ
bàn
shuāi
yán
zhǐ
zàn
hóng
yuàn
xué
chán
mén
fēi
xiǎng
dìng
qiān
chóu
wàn
niàn
shí
kōng

译文

曾经是京洛城中的名士风流客,如今沦为江湖漂泊的憔悴老翁。意气豪情消磨在尘世纷扰中,身躯形骸历经百年沧桑剧变。寒霜侵蚀残鬓已无多少黑发,浊酒只能让衰老容颜暂染红晕。希望学习禅门的“非想定”,让万千愁绪杂念刹那间消散如空。

逐句剖析

"昔为京洛声华客":曾经是京洛城中的名士风流客,

# 声华:美好的名声;声誉。

"今作江湖潦倒翁":如今沦为江湖漂泊的憔悴老翁。

# 潦:一作老。

"意气销磨群动里":意气豪情消磨在尘世纷扰中,

"形骸变化百年中":身躯形骸历经百年沧桑剧变。

# 形骸:人的躯体。

"霜侵残鬓无多黑":寒霜侵蚀残鬓已无多少黑发,

"酒伴衰颜只暂红":浊酒只能让衰老容颜暂染红晕。

"愿学禅门非想定":希望学习禅门的“非想定”,

"千愁万念一时空":让万千愁绪杂念刹那间消散如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晏坐闲吟》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诗人从京城风光人物变成了漂泊江湖的失意者;颔联感慨在世事无常中,曾经的豪情壮志逐渐消散,自己的身体也随着岁月变老;颈联描写白发增多、饮酒后脸色泛红的样子,道出了衰老的现实,以及靠喝酒暂时排解忧愁的无奈;尾联说诗人想要修习禅定,摆脱心中的种种烦恼,找到内心的安宁。整首诗用词平实,感情诚恳,诉说着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渴望解脱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诗歌通过今昔境遇对比,描绘了诗人从京城名流沦为江湖落魄者的人生变化,展现了鬓发染霜、借酒消愁的衰老之态,表达了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伤感,以及欲借禅定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运用对比,将昔日京城风光与今日江湖落魄对比,突出人生境遇反差,尽显岁月流逝的无奈与伤感,简洁有力地展现诗人从得意到失意的变化。

3. 分段赏析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诗人以今昔对比开篇,直抒人生变化。早年他在京城(京洛)是声名显赫的才子,名动天下;晚年却漂泊江湖,沦为穷困潦倒的老翁。这一联通过“声华客”与“潦倒翁”的强烈反差,既概括了白居易从仕途显达(如翰林学士)到晚年隐居(洛阳香山)的经历,也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此联进一步深化人生沧桑之感。“意气销磨”指年轻时的抱负与锐气在世俗纷扰中逐渐消散,“形骸变化”则写身体随岁月衰老。白居易早年积极入世(如任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晚年却选择超脱,这一转变与他逐渐看淡名利,追求“诸行无常”的禅意境界相关。“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通过具体意象刻画衰老之态。“霜侵残鬓”以白发象征时光流逝,“酒伴衰颜”则借酒后的短暂红润反衬容颜的枯槁。此联语言平实却有画面感,与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异曲同工,既写实又暗含对生命脆弱的无奈。“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全诗收束于对佛门的皈依之愿。“非想定”是佛教禅定境界,指摒弃杂念、心无挂碍。白居易晚年虔诚信佛,常与僧人交游,此联既表达了他希望通过禅修消解愁绪的愿望,也体现了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江南兄弟》

下一篇:唐·白居易《酬别周从事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