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珠匣青铜镜":我打算用那装在珠宝匣子里的青铜镜,
# 珠:一作“朱”。
"换取金尊白玉卮":去交换那珍贵的金尊白玉杯。
"镜里老来无避处":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日渐衰老,这衰老的模样已无处可藏,
"尊前愁至有消时":而当面对酒杯时,忧愁到来也终有消解的时候。
# 尊:一作“樽”。
"茶能散闷为功浅":茶虽能驱散烦闷,但功效浅薄,
"萱纵忘忧得力迟":萱草纵然有忘忧的美名,可发挥作用的速度太过缓慢。
"不似杜康神用速":不像那美酒,它的神奇功效来得如此迅速,
# 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此处指美酒。,似:一作“是”。
"十分一盏便开眉":满满一盏酒下肚,便能让人舒展眉头,忘却忧愁。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象征:“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诗人以青铜镜象征自我审视与岁月痕迹,舍弃镜子意味着逃避直面衰老;金尊白玉卮则象征饮酒带来的欢愉沉醉,借此暗示心境转变,将抽象心境具象化,为全诗奠定忧愁无奈基调,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对比:“镜里老来无避处,尊前愁至有消时”,把镜中衰老容颜与樽前消愁状态对比。衰老的不可逃避与饮酒能消解忧愁形成反差,强化诗人对衰老的抗拒及借酒消愁的迫切,凸显现实无奈与寻求解脱的内心挣扎,使情感冲突鲜明。用典:“杜康”指代美酒,巧用典故,增强文化底蕴,借古人对酒的赞誉,直白有力地表达诗人对酒迅速消解忧愁的高度推崇,体现对摆脱忧愁的急切渴望。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直言想要用装在珠匣中的青铜镜,去换取金尊白玉杯。青铜镜,在古代不仅是照面的器具,更常被视为自我审视与岁月见证的象征;而金尊白玉卮,则代表着饮酒的器具,关联着欢娱、沉醉的生活状态。诗人舍弃象征自我观照的镜子,选择能够带来片刻欢愉的酒杯,暗示着他想要逃避面对逐渐衰老的自己,转而寻求在酒中获得解脱与慰藉,为全诗奠定了忧愁、无奈的情感基调。颔联:将镜中衰老的自己与樽前消愁的状态进行鲜明对比。“镜里老来无避处”,直白地写出诗人在照镜时,不得不直面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那种对衰老的无奈与伤感扑面而来。而“樽前愁至有消时”则笔锋一转,表明当面对酒杯,忧愁似乎能够得到消解。通过这一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衰老的抗拒以及借酒消愁的迫切心理,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现实的无奈与寻求解脱之间的挣扎。颈联:诗人将茶和萱草与酒进行对比衬托。茶,虽有散闷之效,但功效浅薄;萱草,传说有忘忧之名,可它发挥作用的速度迟缓。这两种被世人认为能够缓解忧愁的事物,在与酒的对比中,更凸显出酒在诗人心中解除忧愁的神效。以茶和萱草的“无力”,烘托出酒对于诗人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了诗人试图借酒摆脱忧愁的强烈愿望。尾联:诗人直接表达对酒的高度推崇。“杜康”指代美酒,诗人称酒的神效迅速,只需满满一盏,便能让人舒展眉头,忘却忧愁。这一表述,将诗人对酒能够快速消解忧愁的依赖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忧愁的浓重,以及对摆脱忧愁的急切渴望。在这看似简单的对酒的赞美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衰老将至的无奈,又有对当下忧愁心境的极力排解。
上一篇:唐·白居易《闲游》
下一篇:唐·白居易《醉题沈子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