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ī
wéi
tíng
qián
xuě
fēi
yīn
hǎi
shàng
fēng
jiǔ
xiāo
yīng
sān
guī
lóng
shēng
duàn
yún
wài
yǐng
chén
míng
yuè
zhōng
jùn
zhāi
cóng
hòu
shuí
bàn
bái
tóu
wēng

译文

那只如庭院前白雪般洁白的鹤消失了,它飞走是因为海上吹来的风。在高远的天空中,它应当找到了同伴,已经三个夜晚没有回到笼子里。它的叫声在碧云之外断绝,身影也沉没在明月之中。从今往后,在这郡府的书斋里,还有谁来陪伴我这白发老人呢。

逐句剖析

"失为庭前雪":那只如庭院前白雪般洁白的鹤消失了,

"飞因海上风":它飞走是因为海上吹来的风。

"九霄应得侣":在高远的天空中,它应当找到了同伴,

"三夜不归笼":已经三个夜晚没有回到笼子里。

"声断碧云外":它的叫声在碧云之外断绝,

"影沉明月中":身影也沉没在明月之中。

"郡斋从此后":从今往后,在这郡府的书斋里,

"谁伴白头翁":还有谁来陪伴我这白发老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失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围绕“失鹤”展开,首联以“庭前雪”喻鹤的洁白,写鹤因海风飞走;颔联猜想鹤应在高空寻得同伴,故而多夜未归笼;颈联描绘鹤的鸣声消失在碧云之外,身影沉入明月之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刻画写鹤离去后的空寂;尾联直抒胸臆,感叹郡斋此后无人陪伴自己这位白头老翁。全诗运用比喻、情景结合的手法,借对失鹤的追忆与怅惘,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感,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失为庭前雪,飞因海上风”开篇点题,交代鹤的离去与原因。“失为庭前雪”以“庭前雪”比喻鹤的洁白,写它从庭院中消失;“飞因海上风”则推测鹤是乘着海风飞走,既点出“失鹤”的事实,又通过比喻与推测,赋予鹤的离去一丝飘逸感,为下文的思念铺垫。颔联“九霄应得侣,三夜不归笼”续写对鹤的猜想与牵挂。“九霄应得侣”想象鹤在高空或许找到了同伴,带着美好的期许;“三夜不归笼”则写实鹤已连续三夜没有回笼,从猜想回到现实的失落,一虚一实,既藏着对鹤的祝福,又流露着等待的焦急,情感细腻复杂。颈联“声断碧云外,影沉明月中”描绘鹤离去后的空寂,以景衬情。“声断碧云外”写鹤的鸣叫消失在高远的碧云之外,再无踪迹;“影沉明月中”则写鹤的身影仿佛沉没在明月里,再也看不见。两句从听觉与视觉角度,写尽鹤去后的寂静与遥远,将思念之情融入空阔的景致中,意境清幽而怅惘。尾联“郡斋从此后,谁伴白头翁”直抒胸臆,抒发失鹤后的孤寂。“郡斋从此后”点明今后在官舍的生活,“从此后”强调变化的开始;“谁伴白头翁”以问句感叹再无鹤陪伴自己这位白发老人,直接道出鹤离去后的孤独失落,将前文的牵挂与怅惘化为直白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偶作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