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漂漂共旅游":我俩如江海中漂泊的浮萍,一同踏上旅途,
"一尊相劝散穷愁":我俩如江海中漂泊的浮萍,一同踏上旅途
"夜深醒后愁还在":夜深人静酒醒之后,那愁绪依旧萦绕心头,
"雨滴梧桐山馆秋":只听得秋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山中馆舍更显秋意萧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愁绪诗。诗的主题围绕着诗人和友人的羁旅生活以及难以排遣的愁绪展开,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内心的孤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通感:“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运用了通感手法。“雨滴梧桐”本是听觉上能感受到的声音,清脆的雨滴声不断落下,而“山馆秋”则是视觉与触觉等多方面综合的感受,描绘出山中馆舍在秋季的萧瑟、冷清景象。诗人将听到的雨滴声与山馆秋景所带来的那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相沟通,让读者仿能真切感受到秋夜山馆中的寒意、孤寂与凄凉。通过这种通感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愁情更加浓郁,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漂泊在外、借酒消愁后愁绪依旧的孤寂心境。
3. 分段赏析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以形象的比喻开篇,“江海漂漂”将诗人和友人比作在江海中漂泊的浮萍,生动地描绘出两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居无定所。“共旅游”强调了两人一同经历这漂泊之旅,体现出他们相互陪伴的情谊。“一尊相劝散穷愁”则点明了两人借酒浇愁的行为,“穷愁”涵盖了生活中的穷困和忧愁,表现出他们在困境中试图通过饮酒来排解烦恼,相互慰藉,为全诗奠定了愁苦而又相互扶持的情感基调。“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通过时间和环境的转换,进一步深化了愁绪。“夜深醒后”表明时间的推移,诗人从醉酒中醒来,却发现愁绪并未因饮酒而消散,强调了愁绪的深沉和难以排解。“散穷愁”与“愁还在”形成情感闭环,酒醒后的怅惘与秋雨声形成听觉通感。“雨滴梧桐山馆秋”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秋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山中馆舍弥漫着秋意,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此句以景衬情,通过环境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该诗是描写富春江山水的作品,与谢灵运、陆游等名家诗作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桐庐独有的文学基因。它“诗尽意无穷”的艺术特色,为后世探究钱塘江诗路的审美范式提供了文本。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
下一篇:唐·白居易《病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