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
yáng
guān
zhōng
yuè
shí
zhāo
yǒu
wán
yu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rén
dào
qiū
zhōng
míng
yuè
hǎo
yāo
tóng
shǎng
huá
yáng
dòng
qiū
tán
shàng
jīn
qīng
guāng
chù
duō

译文

人们都说中秋的明月美好,想要邀请你一同赏月,你觉得如何?在华阳洞的秋日祭坛上,今夜的清澈月光在这里格外丰盈。

逐句剖析

"人道秋中明月好":人们都说中秋的明月美好,

# 秋中:一作中秋。

"欲邀同赏意如何":想要邀请你一同赏月,你觉得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在华阳洞的秋日祭坛上,

"今夜清光此处多":今夜的清澈月光在这里格外丰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中秋夜邀友赏月为题材,展现文人雅趣与清幽意境。前两句“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以口语化的设问开篇,既点明中秋月色的公认之美,又流露邀友共赏的诚挚之情;后两句“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则聚焦赏月场景,“华阳洞”“秋坛”点出清幽之地,“清光此处多”以简笔对比凸显月光的澄澈丰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偏爱。全诗语言平易浅近,却通过“欲邀”“此处多”等细节传递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对友情的珍视,典型体现白居易“通俗中见深致”的创作特色。诗中未用典故雕饰,仅以白描勾勒月夜清景,借“同赏”之乐暗抒超脱尘嚣之志,于明快节奏中蕴含恬淡自适的哲思。此诗虽未被收入常见选集,却以小见大,以寻常雅集之事映照中唐文人“以隐为乐”的精神追求,堪称白居易闲适诗风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今夜清光此处多”将普遍秋月与华阳洞特殊月景对比,暗含“此处月光胜别处”的潜台词,凸显诗人对隐逸之地的偏爱与自得。白描:后两句“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以简笔勾画场景,不事雕琢,仅用“洞”“坛”“清光”等词直绘月下幽境,语言平实而意境澄澈。虚实结合:前两句虚写普遍秋月与邀友意图,后两句实写华阳洞内具体场景,虚实交错间既显中秋共性,又彰地域特性,拓展诗意层次。

2. 分段赏析

首句“人道秋中明月好”以普世认知开篇,借“人道”二字点出中秋赏月的传统共识,为后文邀友铺垫共性基础;“欲邀同赏意如何”以口语化设问直抒胸臆,“意如何”三字亲切随意,既显诗人率真性情,又暗含对友人应约的期待,寥寥数语勾勒出文人雅士间不拘俗礼的交游之乐。后两句“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转入具体场景,“华阳洞”“秋坛”以道教意象点染环境之幽玄,与凡俗尘世形成对照;“清光此处多”则运用对比手法,将普遍月色的“好”与此地月光的“多”并置,既呼应首句的“明月好”,又以“多”字暗写洞天福地的清辉流转,赋予月光灵性化的美感。全诗四句两联,前联虚写邀约意图,后联实绘月下胜境,虚实相生间既显中秋月色的公共审美意趣,又彰华阳观独有的宗教静谧氛围,于明快疏朗的节奏中透出白居易“中隐”思想里对精神净土的向往。末句“此处多”以景作结,不言情而情自现,月光之“多”恰似诗人心中超脱尘嚣之志的投射,含蓄蕴藉中见悠然自适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渭村雨归》

下一篇:唐·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