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秋中明月好":人们都说中秋的明月美好,
# 秋中:一作中秋。
"欲邀同赏意如何":想要邀请你一同赏月,你觉得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在华阳洞的秋日祭坛上,
"今夜清光此处多":今夜的清澈月光在这里格外丰盈。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今夜清光此处多”将普遍秋月与华阳洞特殊月景对比,暗含“此处月光胜别处”的潜台词,凸显诗人对隐逸之地的偏爱与自得。白描:后两句“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以简笔勾画场景,不事雕琢,仅用“洞”“坛”“清光”等词直绘月下幽境,语言平实而意境澄澈。虚实结合:前两句虚写普遍秋月与邀友意图,后两句实写华阳洞内具体场景,虚实交错间既显中秋共性,又彰地域特性,拓展诗意层次。
2. 分段赏析
首句“人道秋中明月好”以普世认知开篇,借“人道”二字点出中秋赏月的传统共识,为后文邀友铺垫共性基础;“欲邀同赏意如何”以口语化设问直抒胸臆,“意如何”三字亲切随意,既显诗人率真性情,又暗含对友人应约的期待,寥寥数语勾勒出文人雅士间不拘俗礼的交游之乐。后两句“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转入具体场景,“华阳洞”“秋坛”以道教意象点染环境之幽玄,与凡俗尘世形成对照;“清光此处多”则运用对比手法,将普遍月色的“好”与此地月光的“多”并置,既呼应首句的“明月好”,又以“多”字暗写洞天福地的清辉流转,赋予月光灵性化的美感。全诗四句两联,前联虚写邀约意图,后联实绘月下胜境,虚实相生间既显中秋月色的公共审美意趣,又彰华阳观独有的宗教静谧氛围,于明快疏朗的节奏中透出白居易“中隐”思想里对精神净土的向往。末句“此处多”以景作结,不言情而情自现,月光之“多”恰似诗人心中超脱尘嚣之志的投射,含蓄蕴藉中见悠然自适的哲思。
上一篇:唐·白居易《渭村雨归》
下一篇:唐·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