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èr
shí
zèng
zhōu
pàn
gu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ūn
chóu
chàng
cán
sān
zuì
wèn
zhōu
láng
liǔ
sòng
rén
yīng
quàn
jiǔ
nián
jīn
bié
dōng

译文

一整个春天都心怀惆怅,如今春天只剩下最后三天,醉意中问周郎,还记得吗。柳絮飘飞像是在送人,黄莺啼叫仿佛在劝人饮酒,去年的今天,在东都离别。

逐句剖析

"一春惆怅残三日":一整个春天都心怀惆怅,如今春天只剩下最后三天,

"醉问周郎忆得无":醉意中问周郎,还记得吗。

"柳絮送人莺劝酒":柳絮飘飞像是在送人,黄莺啼叫仿佛在劝人饮酒,

"去年今日别东都":去年的今天,在东都离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柳絮送人莺劝酒”等暮春意象,与“去年今日别东都”形成时空对照,抒发了宦游途中对友人的深切追忆与离愁别绪。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晚年简约含蓄的诗歌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却情致深婉,符合他追求通俗化的创作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白居易五十五岁,正卸任苏州刺史北上洛阳。诗里的“周判官”经考证是白居易友人周元范,时任浙东观察使判官。诗中“去年今日别东都”是说826年白居易在苏州时对洛阳离别场景的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暮春时节诗人的惆怅心境,描绘了柳絮纷飞、莺啼婉转的景象,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营造出离别氛围,表达了宦游途中的离愁别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醉问周郎忆得无”,“周郎”既指周判官,又暗合三国周瑜的儒将形象。周瑜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兼具文韬武略,风度儒雅,且在历史上留下诸多征战与交往的往事。这里用典自然,不着痕迹,借周瑜的典故,既贴合与周判官的交往情境,又强化了对过往相处时光的追忆。借景抒情:“柳絮送人莺劝酒”,通过柳絮纷飞、莺啼婉转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之情。

3. 分段赏析

“一春惆怅残三日,”这句开篇便点明了暮春时节的特殊氛围。“一春”二字涵盖了整个春天,说明诗人的惆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了整个春季。“残三日”既实指春天只剩下最后三天,又暗含着双重深意:一方面,春日将尽如同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让人不禁心生惋惜;另一方面,此时白居易已五十五岁,卸任苏州刺史北上,“残”字也隐隐透出对人生迟暮的感慨。这份惆怅,既有对春光易逝的怅惘,更有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为全诗奠定了低沉而绵长的情感基调。​“醉问周郎忆得无?”此句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醉”字描绘出诗人饮酒后的状态,在酒精的作用下,平日或许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所以才会脱口而出向友人发问。“周郎”一词既指受赠对象周元范,又巧妙关联到三国时期的周瑜,周瑜是才华横溢的儒将,用在此处既暗含对友人风采的赞许,又让典故的运用自然妥帖。“忆得无”的问句充满了期待,既希望友人记得去年的离别场景,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那段往事的珍视与怀念。​“柳絮送人莺劝酒,”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暮春的景象,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柳絮送人”中,柳絮轻盈纷飞,随风飘向远方,仿佛在代替诗人送别友人,又像是在追思去年离别的身影;“莺劝酒”则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态,黄莺婉转的啼鸣,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劝人饮酒,既是对当下场景的描摹,又暗含着以酒消愁、借酒寄情的意味。这两种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离愁的画面,让无形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去年今日别东都。”“去年今日”与当下的“残三日”形成了时间上的呼应,将思绪拉回到一年前的同一天。“别东都”则明确点出了回忆的核心事件——在东都洛阳与友人的离别。去年的离别场景与此刻的暮春景色相互交织,过去与现在的画面在诗人心中重叠,既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又凸显出对友人的思念从未因时间推移而淡化,反而因时空的交错更显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酬杨八》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石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