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lìng
gōng
xīn
kāi
lóng
quán
jìn
shuǐ
èr
c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iù
yǒu
huáng
jīn
wéi
bái
shuǐ
táng
shēng
wén
miàn
lóu
zài
zhōng
yāng
chūn
biàn
yān
qíng
tiān
shù
guāng
lóng
quán
xìn
wéi
měi
wàng
qiáo
zhuāng

译文

从前这里是积水污浊的洼地,如今变成了清澈的白水池塘。四面八方都能听到笙歌乐曲,楼阁坐落在池塘的中央。春天使烟波的景色发生了变化,晴天增添了树木的光彩。龙泉池确实算得上美丽,但不要忘记午桥庄啊。

逐句剖析

"旧有潢污泊":从前这里是积水污浊的洼地,

"今为白水塘":如今变成了清澈的白水池塘。

# 今为白水塘:诗云:“方塘含白水。”

"笙歌闻四面":四面八方都能听到笙歌乐曲,

"楼阁在中央":楼阁坐落在池塘的中央。

"春变烟波色":春天使烟波的景色发生了变化,

"晴添树木光":晴天增添了树木的光彩。

"龙泉信为美":龙泉池确实算得上美丽,

"莫忘午桥庄":但不要忘记午桥庄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和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今昔对比,写旧地从污浊水泊变为清澈池塘的变迁,凸显改造后的新貌;颔联描绘池塘四周笙歌缭绕、中央立有楼阁的热闹雅致之景;颈联展现春景中烟波变色、晴日里树木增辉的动态美;尾联赞龙泉池之美,又以“午桥庄”暗寄对归隐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平实,对仗工整,借景抒情,既颂新池风光,又藏恬淡之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且意蕴深远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以对比开篇,“旧”与“今”的对照鲜明,昔日“潢污泊”的污浊积水之地,如今蜕变为“白水塘”的清澈池塘,既点明了池塘的由来与变迁,也暗含着对改造之功的肯定,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新池的洁净与焕然一新。颔联“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转入对池塘周边景象的刻画。“笙歌闻四面”以听觉角度渲染出热闹欢腾的氛围,展现出此地的生机与活力;“楼阁在中央”则以视觉角度勾勒出池塘的布局,楼阁立于池中央,与四周景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尽显新池的雅致与热闹。颈联“春变烟波色,晴添树木光”,聚焦四季与天气下的池景变化。春日里,烟波的色彩随季节更替而变幻;晴天时,阳光为树木增添了明亮的光彩。诗人以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不同时节、天气下池塘及周边景物的情态,“变”与“添”二字生动鲜活,凸显出新池景色的丰富与迷人。尾联“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情感由赞叹转为叮嘱。“龙泉信为美”直抒胸臆,肯定了龙泉池的秀丽景色;“莫忘午桥庄”则笔锋一转,午桥庄是裴度退居之所,象征着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诗人在此提醒令公,即便沉醉于新池美景,也不要忘记归隐闲适的初心,既含对友人的关切,也寄寓着自己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同梦得暮春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

下一篇:唐·白居易《感苏州旧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