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地上消残暑":青苔覆盖的地面消解了残留的暑气,
"绿树阴前逐晚凉":绿树浓荫前正适合追寻傍晚的清凉。
"轻屐单衫薄纱帽":穿着轻便的木屐、单薄的衣衫,戴着薄纱帽子,
"浅池平岸庳藤床":在浅浅的池塘边、平坦的岸边,放一张低矮的藤床。
"簪缨怪我情何薄":达官贵人们责怪我对官场情谊多么淡薄,
"泉石谙君味甚长":可这泉石间的意趣,我深知其中滋味悠长。
"遍问交亲为老计":遍问亲友为晚年生计谋划,
"多言宜静不宜忙":多数人都说应当清静,不应再忙碌。
"窗间睡足休高枕":在窗前睡足了,不必再高枕安卧,
"水畔闲来上小船":来到水边闲坐,登上小船。
# 闲:一作行。
"棹遣秃头奴子拨":划船让光头的小童去摇桨,
"茶教纤手侍儿煎":煮茶叫纤细手指的侍女来烹煎。
"门前便是红尘地":门前就是喧嚣的尘世,
"林外无非赤日天":树林外无非是烈日炎炎的天空。
"谁信好风清簟上":谁能相信这清凉的竹席上,有宜人的清风,
"更无一事但翛然":更无半点俗事缠身,只剩自在悠然。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闲居诗。借酷热暑天池边乘凉的场景和林外、门前的炎热与池上清凉的对比,写出了晚年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情景,体现出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门前便是红尘地,林外无非赤日天”以门前红尘、林外赤日的酷热环境,与池上清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池边纳凉的舒适,强化对闲适生活的偏爱。烘托:“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通过描摹青苔覆地、绿树遮阴的清凉景致,烘托出池边远离暑热的悠然氛围,让诗人沉浸其中的闲适心境自然流露。白描:“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用朴素语言勾勒服饰与场景,不加修饰地展现暑天纳凉的日常状态,画面真实可感。反衬:“门前便是红尘地,林外无非赤日天”,以门前红尘喧嚣、林外烈日炎炎的燥热环境,反衬池上“好风清簟”的清幽凉爽,突出诗人对恬淡闲居生活的偏爱与珍视。直抒胸臆:“谁信好风清簟上,更无一事但翛然”直接抒发沐浴清风、无事牵挂的超然心境,直白流露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寓情于景:“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将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寄托在青苔消暑、绿树纳凉的景致中,景致的清凉感中暗藏着诗人对这份悠然时光的珍视。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开篇写纳凉背景,青苔地消解残余暑气,绿树荫下追寻傍晚清凉。“残暑”“晚凉”点出时节与题意,以景物起兴,勾勒清爽的夏日傍晚氛围。颔联“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细写纳凉的装束与环境,轻便的鞋衫、薄帽,搭配浅池边平地上的低矮藤床。通过衣物、器物细节,展现逐凉时的舒适与闲适状态。颈联“簪缨怪我情何薄,泉石谙君味甚长”:转入抒情,官场之人怪我看淡功名,山水却懂我喜爱的悠长韵味。“簪缨”对“泉石”,对比显志趣差异,暗含对官场的疏离与对自然的偏爱。尾联“遍问交亲为老计,多言宜静不宜忙”:收束全诗,问遍亲友老年生计,皆劝“宜静不宜忙”。以他人建议点出自己追求闲适的心境,呼应前文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其二:首联“窗间睡足休高枕,水畔闲来上小船”:写闲居日常,窗前睡足后起身,到水边闲坐后登上小船。“睡足”“闲来”直写慵懒状态,开启对悠然生活的描绘。颔联“棹遣秃头奴子拨,茶教纤手侍儿煎”:细描生活细节,让仆役摇桨,叫侍女煎茶。“奴子拨棹”“侍儿煎茶”以具体动作展现日常起居,尽显自在随性。颈联“门前便是红尘地,林外无非赤日天”:对比环境,门前是喧嚣尘世,林外是烈日当空。以外界的“红尘”“赤日”反衬居所的清幽,突出闲居环境的难得。尾联“谁信好风清簟上,更无一事但翛然”:赞闲适心境,谁能相信清凉竹席上,好风拂面、无事烦扰,唯有自在洒脱。“翛然”直抒无拘无束之情,收束全篇,余韵悠然。
# “门前便是红尘地,林外无非赤日天。”这两句是说,在酷热的暑天,诗人在林中的池边乘凉,好不舒坦!然而,池门前便是烈日照射的土地,林外边无非是赤日炎炎的天空。以林外、门前的炎热,烘托出池上的凉爽,以对比手法,显出不同的景象。
《全唐诗佳句赏析》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