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uài
huó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īng
huā
luò
chù
zhuó
jiǔ
sòng
cán
chūn
lián
yuè
hǎo
fēng
liáng
qīng
shāng
bàn
lǎo
shēn
bǎo
shí
ān
mián
xiāo
yuè
xián
tán
lěng
xiào
jiē
jiāo
qīn
shuí
zhī
jiàng
xiàng
wáng
hóu
wài
bié
yǒu
yōu
yóu
kuài
huó
rén

译文

可惜那黄莺啼叫、春花飘落之处,我只能用一壶浊酒送别残春。可怜那月色姣好、晚风清凉的夜晚,唯有一曲清商乐陪伴着我这衰老之身。饱食之后安然入睡,就这样消磨时光,与亲友闲谈时,偶尔冷笑几声。谁能想到在将相王侯之外,还有我这样悠闲自在、快活度日的人。

逐句剖析

"可惜莺啼花落处":可惜那黄莺啼叫、春花飘落之处,

"一壶浊酒送残春":我只能用一壶浊酒送别残春。

# 残春:指春天将尽的时节。,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可怜月好风凉夜":可怜那月色姣好、晚风清凉的夜晚,

# 可怜:可爱。

"一部清商伴老身":唯有一曲清商乐陪伴着我这衰老之身。

# 老身:老人的自称。,清商:乐府歌曲名。声调比较清越。这里泛指音乐。

"饱食安眠消日月":饱食之后安然入睡,就这样消磨时光,

# 消日月:消磨时光。

"闲谈冷笑接交亲":与亲友闲谈时,偶尔冷笑几声。

# 接交亲:谓相互亲近,友好交往。,闲谈: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谁知将相王侯外":谁能想到在将相王侯之外,

# 王侯:谓天子与诸侯。或泛指显贵者。,谁知: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

"别有优游快活人":还有我这样悠闲自在、快活度日的人。

# 快活:高兴,快乐。,优游:悠闲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快活》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大和六年(832年)创作的七言律诗。时年61岁的白居易已退居洛阳,经历了早年的政治抱负与晚年的贬谪漂泊后,诗中展现出对人生的通透与超脱。开篇描绘在莺啼花落处,以浊酒送残春,月好风凉夜,清商乐相伴的场景,尽显时光流转中的生活画面。随后写自己饱食安眠、闲谈冷笑与亲友相处的日常。前四句侧重借景抒情,借春秋不同景色抒发对时光的感慨;后四句则聚焦日常生活状态的描述。此诗以“快活”为题,通过“莺啼花落”“月好风凉”等意象,既描绘了暮春与秋夜的孤寂,又以“饱食安眠”“优游快活”表达对闲适生活的珍视。全诗语言质朴而哲理深刻,反映了中唐文人在时代动荡中寻求精神安顿的普遍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仗:“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以“可惜”对“一壶”,“莺啼花落”对“浊酒送春”,通过时空对照,营造出暮春的怅惘氛围。借景抒情:“莺啼花落”“浊酒送残春”借暮春景象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月好风凉”“清商伴老身”以乐景衬哀情,暗喻晚年的孤寂。对比:“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将“将相王侯”的显赫与“优游快活人”的闲适对比,凸显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联“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以“可惜”开篇,奠定全诗怅惘基调。黄莺啼鸣、春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与诗人独饮浊酒送别残春的动作形成时空对照,既写自然时序,又暗喻人生暮年。颔联“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承前启后,“可怜”呼应“可惜”,将视角转向夜晚:明月清风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唯有清冷的商调音乐相伴,“老身”一词直言生命的衰飒,乐景与哀情的反差更显孤寂。颈联“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笔触转向日常生活,“饱食安眠”看似闲适,实则隐含对时光虚度的无奈;“闲谈冷笑”则以“冷笑”二字打破表面的平和,暗示诗人对世俗应酬的厌倦。尾联“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陡然振起,以反问收束全篇,将“将相王侯”的世俗成功与“优游快活人”的精神自由对比,既点明题旨,又暗含对自身选择的肯定。全诗以暮春之景起笔,以精神超脱收束,情感从低沉到昂扬,展现了白居易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宿窦使君庄水亭》

下一篇:唐·白居易《看采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