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zhū
zèng
sòng
zhōu
pàn
gu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án
jīn
bié
zhào
míng
zhāo
xiàng
jìng
fàn
piān
zhōu
xún
fàn
qiě
suí
luó
lán
tíng
yuè
néng
huí
fǒu
guǎn
qiū
liáng
què
dào
hǎo
shǐ
使
jūn
wéi
lǎo
bàn
guī
lái
xiū
rǎn
bái

译文

今晚在姑苏的妓筵上与你分别,明天你将乘船驶向镜湖。不要效仿范蠡乘扁舟归隐,不如跟随刺史(周判官)寻觅如罗敷般的女子。兰亭的月色破云而出,你能回来吗,娃馆秋凉之时你是否还会再来。希望能与你长久相伴,归来时不要因忧愁而染白胡须。

逐句剖析

"妓筵今夜别姑苏":今晚在姑苏的妓筵上与你分别,

"客棹明朝向镜湖":明天你将乘船驶向镜湖。

"莫泛扁舟寻范蠡":不要效仿范蠡乘扁舟归隐,

"且随五马觅罗敷":不如跟随刺史(周判官)寻觅如罗敷般的女子。

"兰亭月破能回否":兰亭的月色破云而出,你能回来吗,

"娃馆秋凉却到无":娃馆秋凉之时你是否还会再来。

"好与使君为老伴":希望能与你长久相伴,

"归来休染白髭须":归来时不要因忧愁而染白胡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宴别场合,以妓筵今夜离别姑苏、客棹明朝驶向镜湖开篇,描绘出送别场景。颔联巧用范蠡、罗敷典故,劝友人莫学范蠡归隐,应追求美好。颈联以“兰亭月破”“娃馆秋凉”营造凄清氛围,尾联表达期盼与友人相伴、归来未老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自然,借景与用典相结合,尽显送别友人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创作于825年,也就是唐敬宗宝历元年。​这一年,白居易正担任苏州刺史。​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运用了范蠡泛舟归隐的典故,其中暗含着对友人仕途的劝勉之意。​同时,诗中还借助罗敷的典故,寄托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在姑苏的妓筵上与友人周判官分别的场景,描绘了友人明日将前往镜湖的行程,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营造出一种不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汎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句加上巧用范蠡、罗敷典故。范蠡助越灭吴后,泛舟归隐;罗敷是美貌坚贞的女子。作者借此劝友人莫要像范蠡般归隐,而应像追求罗敷那样去追求美好。

3. 分段赏析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此句点明送别场景与行程。“妓筵”交代送别场合,“今夜”“姑苏”明确时间地点;“客棹”指周判官的船,“明朝”“镜湖”说明他明日的去向。寥寥数语,勾勒出离别在即的情景,透着不舍。“莫汎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用典故劝勉友人。诗人劝周判官不要像范蠡那样乘舟归隐,而要把握当下。语言直白,既含对友人的理解,又有真切的劝诫。“兰亭月破能回否,娃馆秋凉却到无”:借景抒情。以兰亭的月夜、娃馆的秋凉这些具体景象发问,既是对友人归期的期盼,又暗含对他的牵挂,将不舍之情融入景物之中。“好与使君为老伴,归来休染白髭须”:直抒胸臆。表达了希望能与周判官长久相伴的心愿,“归来休染白髭须”则盼他早日归来且容颜未老,情感真挚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同梦得醉后戏赠》

下一篇:唐·白居易《山中五绝句·林下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