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qi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西
fēng
piāo
tíng
qián
liáng
fēng
chí
míng
yuè
shuǐ
shuāi
lián
bái
fáng
nài
jiāng
nán
mián
mián
cháng

译文

西风飘落了一片叶子,庭前的吹来的风带来了凉意。风吹过的池水,波光里是粼粼明月光,那落了花瓣的荷花,露出莲蓬,在晶莹的露水里站立。那么美好的江南,开始了漫长绵丽的秋夜,让人向往。

逐句剖析

"西风飘一叶":西风飘落了一片叶子,

# 一叶:一片叶子。,飘:一作“吹”。,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亦指我国秋季所吹来自西方或西北方向的季风。

"庭前飒已凉":庭前的吹来的风带来了凉意。

"风池明月水":风吹过的池水,波光里是粼粼明月光,

"衰莲白露房":那落了花瓣的荷花,露出莲蓬,在晶莹的露水里站立。

"其奈江南夜":那么美好的江南,

"绵绵自此长":开始了漫长绵丽的秋夜,让人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居易《新秋》以细腻笔触勾勒秋之韵味,饱含独特感悟。开篇“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借秋风拂叶、庭院骤凉的细微动静,精准点出秋初迹象,使读者仿若触摸秋意。继而“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风池波光与衰败莲花在白露、月光下尽显寂寥,这不仅是秋的自然呈现,更暗示生命凋零。诗末“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诗人目光延至江南,“其奈”尽显对秋夜渐长的无奈,悠长秋夜蕴含诸多感怀,留给读者无尽思索,尽显秋意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诸多景象,如西风飘叶、庭前凉意、风池明月、衰莲白露等,营造出秋天萧瑟、清冷的氛围,将自己内心对秋天的感怀、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以及淡淡的寂寞之情,融入到这些景色之中。读者透过这些景色,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比如衰败的莲花暗示生命的凋零,让诗人的愁绪有了具体的依托,借景抒情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富有感染力。细节描写:“西风飘一叶”,抓住秋风中一片树叶飘落的细微动作,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出秋天的到来,这一片叶子的飘落仿佛是秋天的使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季节更替的信号。“衰莲白露房”对衰败莲花和附着白露的莲蓬进行细致刻画,“衰”字写出莲花凋零的状态,“白露房”形象描绘出莲蓬被白露包裹的模样,通过这些细节,细腻地呈现出秋天的衰败与清冷。烘托:整首诗围绕秋天的景象展开,西风带来凉意,明月映照池水,衰莲在白露中尽显颓态,从多个角度渲染出秋天萧瑟、寂寥的氛围。这种氛围的烘托,不仅强化了秋天的特征,也为诗人抒发内心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在秋夜中的心境,比如悠长的江南秋夜在这种氛围烘托下,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愁绪。

2. 分段赏析

白居易的《新秋》,以其简洁却极具意境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秋天独树一帜的感悟。开篇“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诗人巧妙捕捉到西风轻拂、一片树叶悠悠飘落的瞬间,庭院凉意顿生,仅寥寥数语,便将读者毫无防备地卷入秋天的独特氛围之中。那飒飒凉意,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抵人心,让人体会到秋意初至的微妙变化。随着诗句推进,“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呈现出一幅充满对比的画面。风池之上,明月皎洁,清辉洒落在水面,波光粼粼,本应是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凋谢的莲花在白露的浸润下显得苍白无力,曾经的娇艳不复存在,徒留衰败之态。这一明一暗、一盛一衰的对比,将秋天的凄凉与寒冷烘托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兴衰无常。诗的末尾“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眼前的秋景拓展到整个江南的秋夜。新秋已至,江南的夜晚逐渐变长,那无尽的夜色,仿佛一条没有尽头的长河,绵绵不绝。诗人在此发出的感叹,不仅仅是对秋夜漫长的直观感受,更像是借这漫长的黑夜,隐喻着自己内心深处无法言说、难以解脱的情感或境遇。在这漫漫秋夜中,诗人的思绪或许如潮水般涌动,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都在这两句诗中悄然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皇甫宾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