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砌长寒芜":雨水浸湿石阶,荒草蔓生寒意浓,
# 芜:草长得杂乱的样子。,砌:台阶。
"风庭落秋果":秋风吹过庭院,果实纷纷坠落。
# 风庭:风吹的庭院。
"窗间有闲叟":窗边有位闲散老人,
# 叟:年老的男人。,闲:闲适。
"尽日看书坐":整日静坐读书。
"书中见往事":书中记载前代旧事,
"历历知福祸":清晰揭示福祸因果。
"多取终厚亡":贪得无厌终招大祸,
# 厚亡:即深重的灾祸。
"疾驱必先堕":急于求成必先倾覆。
# 疾驱:快速驱赶车马。
"劝君少干名":劝你莫追虚名,
# 干名:追求名声、名誉。
"名为锢身锁":名誉是禁锢自身的枷锁。
# 锢:禁锢。
"劝君少求利":劝你少逐私利,
"利是焚身火":利益是焚烧生命的烈火。
"我心知已久":这些道理我早已悟透,
"吾道无不可":我的选择从无不可。
# 无不可:没有不切合的。,吾道:此指自己总结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所以雀罗门":因此即便门庭冷落如雀罗,
# 雀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罗,捕鸟的网。
"不能寂寞我":也不会感到寂寞。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劝诫诗。全诗以秋日闲坐读书为场景,前四句通过“雨砌寒芜”“风庭秋果”等意象勾勒萧瑟环境,刻画“闲叟”静读形象;中八句借书中往事揭示福祸因果,以“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等警句劝诫青年淡泊名利;末四句以“吾道无不可”表明超然心境。全诗将读书体悟与家风训诫结合,语言直白却富含哲理,展现了白居易晚年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把“名”比作禁锢自身的枷锁,把“利”比作焚烧自身的烈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名利对人的束缚和危害,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前四句以秋景起兴,“雨砌寒芜”的冷寂与“风庭落果”的萧索,营造出孤清氛围;“闲叟”形象既是诗人自喻,亦为劝诫主体,通过“尽日看书坐”的静态描写,暗示阅读与思考对人生的指引作用。中八句由景入理,“历历知福祸”总结书中智慧,以“多取”“疾驱”的反面例证,引出对名利的批判。后四句以“劝君”领起,用锁与火的比喻直指名利之害,语言犀利如箴言,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末四句“吾道无不可”收束全诗,以自述口吻表明对淡泊之道的坚守;“雀罗门”化用《史记》典故,以门庭冷落反衬内心的丰盈,完成从训诫到自证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以秋日读书为引,将生活琐景升华为人生哲理的探讨,语言质朴而思想深刻。“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以浅近比喻道破世俗枷锁,语言直白却发人深省,兼具形象性与警示性,体现了白居易晚年诗风由讽喻向闲适的转变。全诗结构疏朗,说理与写景交融,结尾“雀罗门”的自嘲更显诗人晚年历经宦海后的通透心境,是白居易“中隐”思想的诗意写照。
上一篇:唐·白居易《新涧亭》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谣·蟠木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