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久炎气盛":久旱之后炎热的气息很盛,
"中人若燔烧":暑气侵袭人如同被焚烧。
"清风隐何处":清风隐藏到了哪里,
# 清:一作青。
"草树不动摇":草和树木都不摇晃。
"何以避暑气":用什么办法躲避暑气,
"无如出尘嚣":不如走出尘世的喧嚣。
"行行都门外":走走来到都城门外,
"佛阁正岧峣":佛阁正高高耸立。
"清凉近高生":清凉因高处而生,
"烦热委静销":烦热交付此处静静消散。
"开襟当轩坐":敞开衣襟对着窗户坐下,
"意泰神飘飘":心神安适、神志飘飘。
# 神:一作意。,意:一作神。
"回看归路傍":回头看归路旁边,
"禾黍尽枯焦":庄稼全都枯焦。
"独善诚有计":独自修身固然有办法,
"将何救旱苗":拿什么拯救干旱的禾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即事感怀诗。诗作描绘了诗人在长安久旱暑热时,于月夜出门登都门外佛阁避暑的经历,从酷热难耐的环境描写,到登阁后清凉心境的呈现,再到回看旱情而生的忧思,展现出暑热之烈、避暑之得,更借禾黍枯焦的景象,抒发对旱情下百姓生活的担忧,体现诗人关注民生、心系苍生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开篇紧扣“暑”字,“久”字点明旱情持续时间之长,“盛”字强化炎气的浓烈。“中人若燔烧”用夸张手法,将暑气侵袭人体的感受比作被烈火焚烧,生动刻画出酷热难耐的程度,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焦灼不适,为下文登阁避暑的行为做了充分铺垫。“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承接上文的酷热,以问句“清风隐何处”带出对清凉的渴求,“隐”字赋予清风主动性,仿佛它故意躲藏起来。后句“草树不动摇”从侧面烘托无风的沉闷,草木静止的状态更显暑气的凝滞,进一步渲染了炎热环境的压抑感。“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这两句是过渡,前句以设问引出避暑的办法,后句“无如出尘嚣”给出答案,简洁明了。“出尘嚣”不仅指离开喧闹之地,也暗示着要摆脱酷热带来的烦躁,自然地引出下文登阁的行动,让诗意流转顺畅。“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行行”二字描绘出诗人一步步走向都门的动态,体现出为避暑而行动的过程。“岧峣”一词精准写出佛阁高耸的样子,既交代了登阁的地点特征,也暗示了高处可能有清凉,为后文感受清凉埋下伏笔,画面感十足。“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此句是登阁后的感受转变,“近高生”点出清凉因地势高而产生,与前文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委静销”则细腻地写出烦热随着环境的宁静而消散的过程,“委”字有托付、交付之意,仿佛烦热被轻轻放下,生动表现出心境从烦躁到平和的变化。“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开襟”是身体舒展的动作,呼应着内心的放松;“当轩坐”点明所处位置,轩窗带来开阔的视野。“意泰神飘飘”描绘出诗人心情闲适、精神轻快的状态,通过动作和感受的描写,将登阁避暑后的舒适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回看”一词将视角从自身舒适拉向外界,“归路傍”的禾黍“尽枯焦”,展现出旱情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与前文的清凉形成强烈反差,画面的转变引发读者对旱情的关注,也为尾联的感慨做了铺垫。“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尾联由景生情,“独善有计”指自己能找到避暑的办法,却引发“将何救旱苗”的思考。在个人舒适与苍生苦难的对比中,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让诗歌的情感从个人层面升华到对社会民生的忧虑,深化了诗作的主题。
下一篇:唐·白居易《登乐游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