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dēng
sh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àn
jiǔ
yán
shèng
zhòng
rén
ruò
fán
shāo
qīng
fēng
yǐn
chù
cǎo
shù
dòng
yáo
shǔ
chū
chén
xiāo
xíng
xíng
mén
wài
zhèng
tiáo
yáo
qīng
liáng
jìn
gāo
shēng
fán
wěi
jìng
xiāo
kāi
jīn
dāng
xuān
zuò
tài
shén
piāo
piāo
huí
kàn
guī
páng
shǔ
jìn
jiāo
shàn
chéng
yǒu
jiāng
jiù
hàn
miáo

译文

久旱之后炎热的气息很盛,暑气侵袭人如同被焚烧。清风隐藏到了哪里,草和树木都不摇晃。用什么办法躲避暑气,不如走出尘世的喧嚣。走走来到都城门外,佛阁正高高耸立。清凉因高处而生,烦热交付此处静静消散。敞开衣襟对着窗户坐下,心神安适、神志飘飘。回头看归路旁边,庄稼全都枯焦。独自修身固然有办法,拿什么拯救干旱的禾苗。

逐句剖析

"旱久炎气盛":久旱之后炎热的气息很盛,

"中人若燔烧":暑气侵袭人如同被焚烧。

"清风隐何处":清风隐藏到了哪里,

# 清:一作青。

"草树不动摇":草和树木都不摇晃。

"何以避暑气":用什么办法躲避暑气,

"无如出尘嚣":不如走出尘世的喧嚣。

"行行都门外":走走来到都城门外,

"佛阁正岧峣":佛阁正高高耸立。

"清凉近高生":清凉因高处而生,

"烦热委静销":烦热交付此处静静消散。

"开襟当轩坐":敞开衣襟对着窗户坐下,

"意泰神飘飘":心神安适、神志飘飘。

# 神:一作意。,意:一作神。

"回看归路傍":回头看归路旁边,

"禾黍尽枯焦":庄稼全都枯焦。

"独善诚有计":独自修身固然有办法,

"将何救旱苗":拿什么拯救干旱的禾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夜登阁避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先描绘久旱酷热、暑气难耐之景,如“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尽显炎热威力;再写为避署热出尘嚣、登佛阁,“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展现登阁过程与佛阁高峻;继而抒发登阁后清凉闲适之感,“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对比突出心境转变;末了回看归路旁禾黍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以自身闲适衬民生疾苦,蕴含深沉忧思。诗作以写实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表意,从个人避暑延展到对旱情民生的关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出白居易对生活细致观察与心系百姓的情怀,在平易中见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地点为皇都长安城。彼时,位于浐河西岸的三像寺,周边风光别具特色:浐河因河宽流缓,在唐代便有“素浐”美誉,宋之问“素浐宸游龙骑来”、杜甫“登高素浐原”等诗句,皆可佐证;黄渠水从大峪北上,经少陵原西北侧流经三像寺,衬出唐时三像寺风光绮丽秀美,本就适宜避暑。再看赵嘏“官总芸香阁署崇”诗句,“崇”字点明三像寺内楼阁高耸,契合“登阁避暑”所需条件。由此可推测,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一诗,大概率作于三像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即事感怀诗。诗作描绘了诗人在长安久旱暑热时,于月夜出门登都门外佛阁避暑的经历,从酷热难耐的环境描写,到登阁后清凉心境的呈现,再到回看旱情而生的忧思,展现出暑热之烈、避暑之得,更借禾黍枯焦的景象,抒发对旱情下百姓生活的担忧,体现诗人关注民生、心系苍生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开篇紧扣“暑”字,“久”字点明旱情持续时间之长,“盛”字强化炎气的浓烈。“中人若燔烧”用夸张手法,将暑气侵袭人体的感受比作被烈火焚烧,生动刻画出酷热难耐的程度,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焦灼不适,为下文登阁避暑的行为做了充分铺垫。“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承接上文的酷热,以问句“清风隐何处”带出对清凉的渴求,“隐”字赋予清风主动性,仿佛它故意躲藏起来。后句“草树不动摇”从侧面烘托无风的沉闷,草木静止的状态更显暑气的凝滞,进一步渲染了炎热环境的压抑感。“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这两句是过渡,前句以设问引出避暑的办法,后句“无如出尘嚣”给出答案,简洁明了。“出尘嚣”不仅指离开喧闹之地,也暗示着要摆脱酷热带来的烦躁,自然地引出下文登阁的行动,让诗意流转顺畅。“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行行”二字描绘出诗人一步步走向都门的动态,体现出为避暑而行动的过程。“岧峣”一词精准写出佛阁高耸的样子,既交代了登阁的地点特征,也暗示了高处可能有清凉,为后文感受清凉埋下伏笔,画面感十足。“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此句是登阁后的感受转变,“近高生”点出清凉因地势高而产生,与前文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委静销”则细腻地写出烦热随着环境的宁静而消散的过程,“委”字有托付、交付之意,仿佛烦热被轻轻放下,生动表现出心境从烦躁到平和的变化。“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开襟”是身体舒展的动作,呼应着内心的放松;“当轩坐”点明所处位置,轩窗带来开阔的视野。“意泰神飘飘”描绘出诗人心情闲适、精神轻快的状态,通过动作和感受的描写,将登阁避暑后的舒适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回看”一词将视角从自身舒适拉向外界,“归路傍”的禾黍“尽枯焦”,展现出旱情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与前文的清凉形成强烈反差,画面的转变引发读者对旱情的关注,也为尾联的感慨做了铺垫。“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尾联由景生情,“独善有计”指自己能找到避暑的办法,却引发“将何救旱苗”的思考。在个人舒适与苍生苦难的对比中,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让诗歌的情感从个人层面升华到对社会民生的忧虑,深化了诗作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知非》

下一篇:唐·白居易《登乐游园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