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éi
fèng
láng
jīn
wéi
èr
qiān
shí
jué
jīn
rén
yán
suī
jìn
zhōng
duō
yōu
yǒu
shī
gǎn
yín
yǒu
jiǔ
gǎn
chī
jīn
suī
zài
shū
yuǎn
jìng
suì
qiān
bǎo
shí
zuò
zhōng
zhāo
cháng
zuì
tōng
rén
shēng
bǎi
nián
nèi
guò
xiān
shēn
ān
xián
yào
xīn
huān
shì
shì
yǒu
ér
shī
yǒu
sǔn
ér
suǒ
jiàn
dào
rén
guān
xīn
guān

译文

过去担任凤阁郎,如今做了俸禄二千石的官职。自己感觉现在更好,别人说不如过去。过去虽然处于亲近机密的职位,整天大多处于担忧警惕之中。有诗也不敢吟诵,有酒也不敢饮用。如今虽然处于相对疏远的职位,一整年都没有牵挂劳役。整天吃饱饭坐着,尽情唱歌,醉酒直到通宵。人在这百年的生命里,时间过得像白驹过隙一样快。首先要追求身体的安闲,其次要追求内心的欢适。事情有时得到了却伴随着失去,事物有时受损却会带来益处。所以那些有道之人,注重观察内心而非外在表现。

逐句剖析

"昔为凤阁郎":过去担任凤阁郎,

# 凤阁郎:指中书舍人。唐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

"今为二千石":如今做了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 二千石:州刺史。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自己感觉现在更好,

"人言不如昔":别人说不如过去。

"昔虽居近密":过去虽然处于亲近机密的职位,

"终日多忧惕":整天大多处于担忧警惕之中。

# 忧惕:忱惧。

"有诗不敢吟":有诗也不敢吟诵,

"有酒不敢吃":有酒也不敢饮用。

"今虽在疏远":如今虽然处于相对疏远的职位,

"竟岁无牵役":一整年都没有牵挂劳役。

# 牵役:牵挂。

"饱食坐终朝":整天吃饱饭坐着,

"长歌醉通夕":尽情唱歌,醉酒直到通宵。

"人生百年内":人在这百年的生命里,

"疾速如过隙":时间过得像白驹过隙一样快。

"先务身安闲":首先要追求身体的安闲,

"次要心欢适":其次要追求内心的欢适。

"事有得而失":事情有时得到了却伴随着失去,

"物有损而益":事物有时受损却会带来益处。

"所以见道人":所以那些有道之人,

"观心不观迹":注重观察内心而非外在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诗人自身人生境遇的变化展开感慨。诗中对比了过去担任凤阁郎官时的忧虑谨慎和如今在偏远职位上的安闲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应追求身心的安闲与欢适,同时领悟到事物的得失、损益是相互转化的,看待人不能只看外在表现而要关注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彼时诗人任职杭州,于这方江南水土间,写下此诗。任职期间,诗人从繁杂公务的牵累中暂得解脱,在西湖烟柳、钱塘潮声的浸润下,将内心那份悠然闲适尽数抒发于笔端。诗中字句,皆为其远离案牍劳形后,沉醉于杭城风物、享受自在时光的心境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诗人开篇点明自己身份的变化,从凤阁郎到二千石,人们认为往昔职位更好,而诗人自己却觉得现在更好,引发读者好奇,为下文具体描述两种生活状态做铺垫。中间四句:“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详细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过去在凤阁郎职位上,虽亲近机密,但精神高度紧张,连吟诗饮酒都有所顾忌;现在身处相对疏远之位,却整年没有牵累劳役,能够整日饱食、长歌醉饮,通过鲜明对比,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后六句:“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诗人由自身境遇的变化,上升到对人生的普遍感慨。感慨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因此应先追求身体的安闲,其次追求内心的欢适。同时,诗人认识到事物得失损益相互转化的道理,所以主张像有道之人一样,注重内心感受而非外在表现,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展现出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下一篇:唐·白居易《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