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为凤阁郎":过去担任凤阁郎,
# 凤阁郎:指中书舍人。唐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
"今为二千石":如今做了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 二千石:州刺史。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自己感觉现在更好,
"人言不如昔":别人说不如过去。
"昔虽居近密":过去虽然处于亲近机密的职位,
"终日多忧惕":整天大多处于担忧警惕之中。
# 忧惕:忱惧。
"有诗不敢吟":有诗也不敢吟诵,
"有酒不敢吃":有酒也不敢饮用。
"今虽在疏远":如今虽然处于相对疏远的职位,
"竟岁无牵役":一整年都没有牵挂劳役。
# 牵役:牵挂。
"饱食坐终朝":整天吃饱饭坐着,
"长歌醉通夕":尽情唱歌,醉酒直到通宵。
"人生百年内":人在这百年的生命里,
"疾速如过隙":时间过得像白驹过隙一样快。
"先务身安闲":首先要追求身体的安闲,
"次要心欢适":其次要追求内心的欢适。
"事有得而失":事情有时得到了却伴随着失去,
"物有损而益":事物有时受损却会带来益处。
"所以见道人":所以那些有道之人,
"观心不观迹":注重观察内心而非外在表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诗人开篇点明自己身份的变化,从凤阁郎到二千石,人们认为往昔职位更好,而诗人自己却觉得现在更好,引发读者好奇,为下文具体描述两种生活状态做铺垫。中间四句:“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详细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过去在凤阁郎职位上,虽亲近机密,但精神高度紧张,连吟诗饮酒都有所顾忌;现在身处相对疏远之位,却整年没有牵累劳役,能够整日饱食、长歌醉饮,通过鲜明对比,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后六句:“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诗人由自身境遇的变化,上升到对人生的普遍感慨。感慨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因此应先追求身体的安闲,其次追求内心的欢适。同时,诗人认识到事物得失损益相互转化的道理,所以主张像有道之人一样,注重内心感受而非外在表现,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展现出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