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登左掖":我奉着皇帝的诏令,登上了左掖的朝堂,
# 左掖:门下省在太极门左侧,故称左掖。
"束带参朝议":整束衣带参与朝廷议事。
# 束带:官员穿公服,外束腰带。语本《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
"何言初命卑":怎么能说这初次任命的官职卑微呢,
# 初命:初任官职。这里指初任朝官。
"且脱风尘吏":好歹摆脱了奔波的小吏生涯。
# 风尘吏:谓县尉之类地方官。
"杜甫陈子昂":杜甫与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才华名声天下传扬。
"当时非不遇":他们当时并非未遇明主,
"尚无过斯位":也未担任过超过左拾遗的职位。
"况余蹇薄者":何况我才疏学浅,
# 蹇薄:命运困顿。
"宠至不自意":受此恩宠实在意外。
"惊近白日光":我惊讶于自己能接近皇帝的光辉,
# 白日:喻阜帝。
"惭非青云器":惭愧自己非栋梁之材。
# 青云:比喻地位显要。
"天子方从谏":天子正广纳谏言,
"朝廷无忌讳":朝中进谏毫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我岂能不竭尽全力,
# 匪躬:谓王臣直谏不已,不是为自身,而是为国为君。
"适遇时无事":恰好此时无大事可谏。
"受命已旬月":任职已一月,
"饱食随班次":随班列朝见,饱食而安。
# 班次:朝臣上朝排列的次序。
"谏纸忽盈箱":谏言纸忽然装满箱子,
# 谏纸:唐代谏官每月领谏纸,用以写谏章。
"对之终自愧":面对它们终究感到愧疚。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围绕初授官职的经历展开内容主题。诗中展现白居易初任左拾遗时的复杂心境:一方面自谦才能微薄,将自身与杜甫、陈子昂对比,深感不足;另一方面受宠若惊,反思任职状态,强调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不因个人利害而懈怠,传递出恪尽职守、以民为本的责任担当,真实呈现其任职后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信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身与杜甫、陈子昂对比,以其“才名括天地”的盛誉,反衬自己“蹇薄”之态,既表自谦,也含对前辈的推崇。直抒胸臆:以“宠至不自意”“对之终自愧”等直白表述,袒露受宠的意外与履职的愧疚,直接展现内心对官职的珍视与自省。铺陈:通过“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等叙事,铺陈授官后参与朝议、履职的日常,为情感抒发做铺垫,自然呈现任职后的心理活动。
3. 分段赏析
《初授拾遗》开篇“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以直白语言叙写奉诏任职左拾遗、整肃衣冠参与朝议的经历。“左掖”指门下省,为唐代中央官署,“风尘吏”暗指此前担任县尉时的劳碌奔波,“脱”字明确传递出脱离地方杂务、跻身中央官列的庆幸,隐含对新职的认同与身份转变的欣悦。“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以历史对照手法,将自身职任与前代贤才并论。杜甫曾任右拾遗,陈子昂曾任右拾遗,二人皆以才学名震天下,却曾居此职,诗人借此既客观说明拾遗一职在官制体系中的实际地位——非显要却为近臣,亦暗含自我宽慰:既然贤才亦曾居此,足见此职并非卑微,暗透对自身任职的价值肯定,避免了空泛自夸,以史实增强说服力。“况予蹇薄者,宠至不自意。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连用“蹇薄”(谦称才德浅薄)、“惊”“惭”等词,形成递进式心理剖白。“白日光”喻指皇帝,“近”字点出拾遗作为谏官常伴君侧的特点,“惊”显意外受宠的忐忑;“青云器”指能致身显贵的才具,“惭”字坦诚自愧非栋梁之材,将受任时的感激与自我怀疑交织呈现,真实刻画出初获重用者的复杂心态。“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前两句称誉朝政开明,“从谏”“无忌讳”暗合唐代谏官制度背景,后两句以“匪躬”(出自《易经》“匪躬之节”,指尽忠不顾自身)表明本有尽职之心,却以“适遇时无事”作转,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为后文矛盾伏笔。表面称当下无事可谏,实则隐含对谏官职责的主动思考:若“无事”是否即为履职到位?为后文自我反省铺垫。“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以白描手法写任职状态:“饱食随班次”状似庸常,暗含对尸位素餐的不安;“谏纸盈箱”可见其日常留意政务、积累谏言,却“对之自愧”,揭示内心冲突——既有备而未发的失职感,亦有对谏言需切中时弊的审慎。这种矛盾并非虚饰,而是体现诗人对谏官职责的深刻认知:不仅需建言,更需等待恰当契机,为其后期创作《新乐府》等直面现实的讽喻作品埋下履职初心的注脚,使情感脉络更显真实厚重。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此诗语言直白、情感质朴,其作为同情民生疾苦、敢于针砭时弊的封建士大夫,彼时正蛰伏待发。不久后任左拾遗时,便以《新乐府》五十首与《秦中吟》十首等作品,强力揭露社会现实,尽显批判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