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hòu
s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fèng
zhào
dēng
zuǒ
shù
dài
cān
cháo
yán
chū
mìng
bēi
qiě
tuō
fēng
chén
chén
áng
cái
míng
kuò
tiān
dāng
shí
fēi
shàng
guò
wèi
kuàng
jiǎn
zhě
chǒng
zhì
jīng
jìn
bái
guāng
cán
fēi
qīng
yún
tiān
fāng
cóng
jiàn
cháo
tíng
huì
fěi
gōng
shì
shí
shì
shòu
mìng
xún
yuè
bǎo
shí
suí
bān
jiàn
zhǐ
yíng
xiāng
duì
zhī
zhōng
kuì

译文

我奉着皇帝的诏令,登上了左掖的朝堂,整束衣带参与朝廷议事。怎么能说这初次任命的官职卑微呢,好歹摆脱了奔波的小吏生涯。杜甫与陈子昂,才华名声天下传扬。他们当时并非未遇明主,也未担任过超过左拾遗的职位。何况我才疏学浅,受此恩宠实在意外。我惊讶于自己能接近皇帝的光辉,惭愧自己非栋梁之材。天子正广纳谏言,朝中进谏毫无忌讳。我岂能不竭尽全力,恰好此时无大事可谏。任职已一月,随班列朝见,饱食而安。谏言纸忽然装满箱子,面对它们终究感到愧疚。

逐句剖析

"奉诏登左掖":我奉着皇帝的诏令,登上了左掖的朝堂,

# 左掖:门下省在太极门左侧,故称左掖。

"束带参朝议":整束衣带参与朝廷议事。

# 束带:官员穿公服,外束腰带。语本《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

"何言初命卑":怎么能说这初次任命的官职卑微呢,

# 初命:初任官职。这里指初任朝官。

"且脱风尘吏":好歹摆脱了奔波的小吏生涯。

# 风尘吏:谓县尉之类地方官。

"杜甫陈子昂":杜甫与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才华名声天下传扬。

"当时非不遇":他们当时并非未遇明主,

"尚无过斯位":也未担任过超过左拾遗的职位。

"况余蹇薄者":何况我才疏学浅,

# 蹇薄:命运困顿。

"宠至不自意":受此恩宠实在意外。

"惊近白日光":我惊讶于自己能接近皇帝的光辉,

# 白日:喻阜帝。

"惭非青云器":惭愧自己非栋梁之材。

# 青云:比喻地位显要。

"天子方从谏":天子正广纳谏言,

"朝廷无忌讳":朝中进谏毫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我岂能不竭尽全力,

# 匪躬:谓王臣直谏不已,不是为自身,而是为国为君。

"适遇时无事":恰好此时无大事可谏。

"受命已旬月":任职已一月,

"饱食随班次":随班列朝见,饱食而安。

# 班次:朝臣上朝排列的次序。

"谏纸忽盈箱":谏言纸忽然装满箱子,

# 谏纸:唐代谏官每月领谏纸,用以写谏章。

"对之终自愧":面对它们终究感到愧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授拾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三年(808年)五月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记录其初任左拾遗时的任职心境。全诗以官员履职为核心主题,通过自谦才微的表述(如“自愧才微”)与杜甫、陈子昂等前贤的对比,展现初入仕途的谨慎态度;后以“对之终自愧”等句,既表露受宠若惊的不安,又彰显恪尽职守的决心,暗含以民为本的责任意识。写作手法上采用直白质朴的语言,摒弃华丽辞藻,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实呈现诗人的矛盾心理与济世情怀。诗歌先是叙述自己奉诏任职的情况,接着通过与前贤对比表达自谦,然后阐述朝廷环境和自己的想法,最后表达对自己未能有所作为的惭愧,情感脉络更为复杂。作品评价聚焦其双重特质:既体现白居易早期诗歌关注现实、语言平实的创作风格,又为研究其仕途思想与民本理念提供直接文本依据,展现了士大夫“在其位谋其政”的传统伦理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长安,时白居易四月任左拾遗并兼任翰林学士。他重视此职,视其为宠幸,希图尽职履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围绕初授官职的经历展开内容主题。诗中展现白居易初任左拾遗时的复杂心境:一方面自谦才能微薄,将自身与杜甫、陈子昂对比,深感不足;另一方面受宠若惊,反思任职状态,强调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不因个人利害而懈怠,传递出恪尽职守、以民为本的责任担当,真实呈现其任职后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信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身与杜甫、陈子昂对比,以其“才名括天地”的盛誉,反衬自己“蹇薄”之态,既表自谦,也含对前辈的推崇。直抒胸臆:以“宠至不自意”“对之终自愧”等直白表述,袒露受宠的意外与履职的愧疚,直接展现内心对官职的珍视与自省。铺陈:通过“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等叙事,铺陈授官后参与朝议、履职的日常,为情感抒发做铺垫,自然呈现任职后的心理活动。

3. 分段赏析

《初授拾遗》开篇“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以直白语言叙写奉诏任职左拾遗、整肃衣冠参与朝议的经历。“左掖”指门下省,为唐代中央官署,“风尘吏”暗指此前担任县尉时的劳碌奔波,“脱”字明确传递出脱离地方杂务、跻身中央官列的庆幸,隐含对新职的认同与身份转变的欣悦。“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以历史对照手法,将自身职任与前代贤才并论。杜甫曾任右拾遗,陈子昂曾任右拾遗,二人皆以才学名震天下,却曾居此职,诗人借此既客观说明拾遗一职在官制体系中的实际地位——非显要却为近臣,亦暗含自我宽慰:既然贤才亦曾居此,足见此职并非卑微,暗透对自身任职的价值肯定,避免了空泛自夸,以史实增强说服力。“况予蹇薄者,宠至不自意。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连用“蹇薄”(谦称才德浅薄)、“惊”“惭”等词,形成递进式心理剖白。“白日光”喻指皇帝,“近”字点出拾遗作为谏官常伴君侧的特点,“惊”显意外受宠的忐忑;“青云器”指能致身显贵的才具,“惭”字坦诚自愧非栋梁之材,将受任时的感激与自我怀疑交织呈现,真实刻画出初获重用者的复杂心态。“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前两句称誉朝政开明,“从谏”“无忌讳”暗合唐代谏官制度背景,后两句以“匪躬”(出自《易经》“匪躬之节”,指尽忠不顾自身)表明本有尽职之心,却以“适遇时无事”作转,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为后文矛盾伏笔。表面称当下无事可谏,实则隐含对谏官职责的主动思考:若“无事”是否即为履职到位?为后文自我反省铺垫。“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以白描手法写任职状态:“饱食随班次”状似庸常,暗含对尸位素餐的不安;“谏纸盈箱”可见其日常留意政务、积累谏言,却“对之自愧”,揭示内心冲突——既有备而未发的失职感,亦有对谏言需切中时弊的审慎。这种矛盾并非虚饰,而是体现诗人对谏官职责的深刻认知:不仅需建言,更需等待恰当契机,为其后期创作《新乐府》等直面现实的讽喻作品埋下履职初心的注脚,使情感脉络更显真实厚重。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此诗语言直白、情感质朴,其作为同情民生疾苦、敢于针砭时弊的封建士大夫,彼时正蛰伏待发。不久后任左拾遗时,便以《新乐府》五十首与《秦中吟》十首等作品,强力揭露社会现实,尽显批判锋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戏三绝句·心问身》

下一篇:唐·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