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公有遗坐":习凿齿有遗留的坐席,
# 习公:习郁,东汉襄阳人,字文通,官侍中,于岘山南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晋山简每临池此,常醉呼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高在白云陲":高高地位于白云边。
"樵子不见识":樵夫不认识,
"山僧赏自知":山寺的僧人赏识且自己明白。
"以余为好事":因为我是喜好这类雅事的人,
"携手一来窥":一同携手前来察看。
"竹露闲夜滴":竹叶上的露水在寂静的夜里滴落,
"松风清昼吹":松林中的风在清朗的白天吹拂。
"从来抱微尚":向来抱有微小的志向,
# 微:指谢弘微,事见《南史·谢弘微传》。
"况复感前规":更何况又有感于前代的规矩。
"于此无奇策":在这里没有奇特的策略,
"苍生奚以为":百姓该怎么办呢。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介绍了诗人游历襄阳习家池的经历,描绘了习公遗坐、竹露松风等景象,体现了对先贤的追慕与个人隐逸情怀,营造了清幽意境,表达了隐逸志趣与社会关怀交织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以樵子不识与山僧赏识作对比,暗喻知音难觅的处境,突出先贤遗迹的价值需懂者赏识。通感:“松风清昼吹”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上的松风与视觉上的清昼结合,增强画面感染力,营造清幽氛围。直接抒情:“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直抒胸臆,抒发对先贤的追慕、自身抱负难展的苦闷及对民生的关怀。
3. 分段赏析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点出习凿齿遗留的坐席,位于高远的白云边。既交代了所咏古迹的位置,又以“白云陲”营造出清幽高远的意境,为下文抒发追慕之情铺垫。“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通过樵子不识与山僧赏识的对比,暗喻先贤遗迹的价值只有懂者能识,也暗含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手法巧妙,情感含蓄。“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写因自己喜好寻访古迹,便与人携手前来观赏。简洁交代游历缘由,语气平实,将读者带入游历场景,自然衔接下文对景物的描写。“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描绘竹露在静夜滴落、松风在白日吹拂的景象。以“闲夜滴”刻画动态细节,“清昼吹”运用通感,共同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契合隐逸心境。“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直抒胸臆,说自己向来抱有微小的志向,如今又有感于先贤的规矩。将个人志向与对先贤的追慕结合,流露内心的感慨与苦闷。“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感慨自己在此没有奇策,对百姓又能做些什么呢。既体现对民生的关怀,又暗含仕途失意的无奈,将情感推向深处,余味悠长。
下一篇:唐·孟浩然《来闍黎新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