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jiāng
wèn
zhōu
zhōng
ré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cháo
luò
jiāng
píng
wèi
yǒu
fēng
piān
zhōu
gòng
jūn
tóng
shí
shí
yǐn
lǐng
wàng
tiān
chǔ
qīng
shān
shì
yuè
zhōng

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逐句剖析

"潮落江平未有风":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

# 未有:没有。,江:指钱塘江。

"扁舟共济与君同":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 同:相从。,君:您。,济:渡。,扁舟:小船。舟,一作“舠”。

"时时引领望天末":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

# 天末:天的尽头。,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何处青山是越中":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 越中:即现在的绍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七言绝句。一说是崔国辅所作。诗作借由“引领”远眺以及向舟中之人问询这两个举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越地满怀憧憬的心境。开篇“江落潮平”的描写,巧妙地点明此刻正是轻舟快速渡江的绝佳时机,可即便如此,诗人仍不时地伸长脖子、翘首遥望,这般举动足以凸显其内心的急切之情。而诗的结尾处,那一声询问,深深寄托着诗人对越地秀丽山川的强烈渴慕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孟浩然踏入张说幕府。从开元初年直至开元十三年(725年),他多次在幕府进出,仕途却始终未能顺遂。失意之下,孟浩然开启了漫游吴越的旅程。在开元十三年的秋天,他自洛阳启程,顺着汴河乘船南下,途径广陵后渡过长江抵达杭州,随后又跨越浙江前往越州(现今的绍兴)。《渡浙江问舟中人》这首诗,便创作于他此番行程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一说是崔国辅写的。此诗通过写诗人在渡浙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对越地的向往之情,以及厌倦仕途、倾慕自然山水的纯真感情。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潮落江平未有风”描绘了潮水退去、江面平静且没有风的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平和的氛围。这种环境描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写照,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同舟共济时内心的平静,情与景相互交融,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虚实相生:“扁舟共济与君同”实写诗人与友人同乘一艘小船,共同前行,是眼前的实景实情。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则由实入虚,诗人不时伸长脖子遥望天边,想象着远方的越中青山,通过虚写来表达对目的地的向往以及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句“潮落江平未有风”,从语言角度来看,采用了列锦的手法,将“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名词性短语组合在一起,看似平常直白的语言,却有着独特韵味。从内容主题上说,简洁地描绘出潮水退去后江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这种平静也暗示着诗人此前因潮信受阻的行程如今得以顺利继续,传达出一种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的惬意心情,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喜悦之情。同时在表达技巧上,这种短促节奏的语句有助于情感的抒发。次句“扁舟共济与君同”,在语言风格上,是淡朴的家常话语。在形象塑造方面,描绘出诗人与来自四方的陌生人同乘一叶扁舟的画面。从表达技巧来讲,以简洁的叙述,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睦之感。尽管彼此素不相识,但“同舟共济”让陌生乘客间产生了一种缘分带来的亲近,体现出当时淳厚的世风,将这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于平淡中见深情。第三句“时时引领望天末”,在形象刻画上,生动地塑造出一位频频伸长脖子眺望天边的诗人形象。从语言运用上,“引领望天末”化用陆机成句,又增添“时时”二字,使诗句更具口语色彩,自然流畅,如同原创。从内容主题分析,诗人眺望天边,是因为彼岸隐约可见的青山勾起了他对越中的好奇与向往。越中山川是谢灵运曾歌咏之地,诗人对其充满憧憬,虽未进行细致的景物描写,但仅通过这一动作,便将对越中的神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外淡内丰的艺术效果。尾句“何处青山是越中。”,在语言上,以口语化的问句呈现,亲切自然。在表达技巧上,运用设问,既是向舟中人发问,也引发读者的思索。从内容主题看,此问将诗人对越中的向往与好奇推向高潮,使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憧憬,同时让诗歌意境变得更加高远。全诗以朴素的叙写笔调,融合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境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且完满。

4. 作品点评

《渡浙江问舟中人》全诗用口语,以朴素笔调叙事、写景、抒情,意境浑融高远,尽显“寄至味于淡泊”之妙。“扁舟共济与君同”等句,平淡中见人情。借景抒情,将对越中向往融于眺望。化用前人语自然生动,展现高超语言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诗(按:指此诗与《送杆十四之江南》)俱在人意中,却只如面谈,人不能及。

不详《历代诗法》

# 首句言潮落故江平,尚未有风,则可以济矣,就“江”字起。二句言与舟子共济,“君”折舟子也,就舟子承。二句就“济”字转,心中想越,故引领而望:“时时”见望之勤,“天末”见望之远。四句言江上作山无数,未知越山在于何处,因指青山以问舟子也。“青山”二字冠以“何处”二字,“越中”二字冠以“是”字,跗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望天”二字平仄倒,“望”字救,“天”字拗。

唐皎然《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

下一篇:唐·孟浩然《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