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江岸曲":岘山的江岸蜿蜒曲折,
"郢水郭门前":郢水就在城郭门前流淌。
"自古登临处":自古以来,这里都是登临远眺的地方,
"非今独黯然":并非只有如今才让人神色黯然。
"亭楼明落照":亭台楼阁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明亮,
# 照:一作日。
"井邑秀通川":城邑与贯通的河流相映,秀美动人。
"涧竹生幽兴":山涧边的竹子引发人清幽的兴致,
"林风入管弦":林中的风声融入管弦的乐声里。
"再飞鹏激水":愿你如大鹏再次击水奋飞,
"一举鹤冲天":如仙鹤一举冲天。
"伫立三荆使":我伫立着,作为三荆之地的使者,
"看君驷马旋":等待着你乘驷马高车归来。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描绘了岘山与郢水一带的山水景致,借“鹏激水”“鹤冲天”表达对友人仕途的祝愿,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2. 分段赏析
“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两句是描写送别之地的远景。“岘山”点明送别的地点,“江岸曲”描绘出江水沿着山岸蜿蜒曲折的形态;“郢水”指的是流经荆州的江水,“郭门前”则点出江水就在荆州城的外城门前,既交代了友人前往之地的地理环境,又巧妙地将送别处与目的地联系起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山水相连的远景图。“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两句抒发了送别时的感慨。“自古登临处”说明岘山是自古以来人们登高望远的地方,暗含此地常有离别之事;“非今独黯然”则点出,并非只有今天自己因送别友人而心情忧伤,古往今来,在此地的离别都难免让人感伤,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普遍的离别情境中。“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两句描写了送别时的近景与城邑风光。“亭楼明落照”中,“落照”指夕阳,夕阳的余晖照亮了亭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苍茫的氛围;“井邑秀通川”里,“井邑”指城镇,城镇坐落在贯通的河流旁,显得秀丽动人,展现出荆州城一带的繁荣与自然之美。“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两句描绘了送别之地周围的环境。“涧竹生幽兴”写山涧边的竹子引发人清幽的兴致,突出了环境的宁静雅致;“林风入管弦”则说林间的风声融入到送别的管弦乐声中,自然之声与人为乐声相和,既增添了送别场景的画面感,又暗含着一丝不舍的情韵。“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两句运用比喻表达对友人的期许。“鹏激水”“鹤冲天”分别以大鹏击水、仙鹤冲天的形象,比喻友人此次前往荆州,定能像大鹏和仙鹤一样,施展才华、前程远大,充满了对友人的鼓励与美好祝愿,语言坚定有力。“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两句描写送别时的动作与期盼。“伫立”写出诗人久久站立目送友人的情景,表现出不舍之情;“三荆使”指友人萧员外的身份;“看君驷马旋”则是想象友人将来功成名就、乘坐驷马高车归来的情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也暗含着对再次相见的期盼,让送别之情不至于过于伤感,反而多了一份昂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