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来自远":故友从远方而来,
"邑宰复初临":这位县令初到此地任职。
"执手恨为别":握手时惆怅即将分别,
"同舟无异心":同舟共济,毫无隔阂。
"沿洄洲渚趣":沿曲折江水赏洲岛之趣,
"演漾弦歌音":江波荡漾着弦歌之声。
"谁识躬耕者":谁理解我这躬耕之人,
# 识:一作为。
"年年梁甫吟":年复一年吟诵《梁甫吟》。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与白姓县令同游江景的过程,抒发离别时的不舍与同舟情谊,借“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既展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暗含渴望获荐入仕的心愿,以简淡文字、清幽意象,体现独特诗歌风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句巧用“梁甫吟”典故。“梁甫吟”是古代乐府曲调,诸葛亮曾作《梁甫吟》,寄托其经世济民的抱负,后成为士人渴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华的象征。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一典故,既暗示自己如古代怀才不遇的士人般有政治抱负,又含蓄表达了希望像诸葛亮一样被赏识重用的心愿,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避免了直白表露的浅露,也契合了全诗含蓄深远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人来自远,邑宰复初临”,开篇紧扣“同游”缘起,“故人”点明与白县令的旧识关系,“来自远”写出对方远道而来的诚意,“邑宰复初临”则交代其身份与此次到访的情境。短短十字,既说清了相逢背景,又以“故人”二字自带的亲近感,为全诗定下温暖融洽的基调,隐约可见二人平日情谊不浅,才会有此番同游之约。颔联“执手恨为别,同舟无异心”,以对仗工稳的两句,写相聚与同游的情态。“执手”是离别前的动作,透着不舍;“恨为别”直抒胸臆,将不愿分离的心情直白道出。转而写“同舟”时的状态,“无异心”三字看似平淡,却精准写出二人相处的默契;无需多言,彼此信任,心意相通。一离一聚,情感对比鲜明,把友人间的真挚情谊刻画得细腻动人。颈联“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将笔墨转向江上游赏的景致与氛围。“沿洄”写出小船在江面上随流往返的悠然,“洲渚趣”点出两岸小岛风光带来的乐趣;“演漾”形容弦歌之声在水面荡漾的轻柔,与江景相融。这两句没有直接写“乐”,却通过江行的自在、洲渚的生机、弦歌的悠扬,让读者感受到同游时的闲适愉悦,画面感十足,仿佛身临其境。尾联“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从眼前游赏转向内心感慨。“躬耕者”是诗人对自己的定位,暗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年年梁甫吟”则借用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甫吟》的典故,藏着未说尽的心思,即便身处田园,也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希望能像诸葛亮那样被赏识、得施展抱负。这两句让诗歌跳出单纯的游赏与送别,情感复杂而含蓄,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逸与仕进交织”创作阶段的代表作。诗中既延续了他山水田园诗“文字简淡,色彩清幽”的一贯风格,又借助用典让意思更丰富,被后世视作盛唐诗人隐逸风流精神特质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