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先生柳":彭泽先生陶渊明宅边的柳树,
"山阴道士鹅":山阴道士身边的白鹅。
"我来从所好":我前来寻访,是追随内心的喜好,
"停策汉阴多":在汉阴之地久久停驻,不愿离去。
# 汉阴:一作夏云。
"重以观鱼乐":更因观赏游鱼的乐趣而沉醉,
# 观:一作窥。
"因之鼓枻歌":于是摇着船桨唱起歌来。
"崔徐迹未朽":崔篆、徐稚这些先贤的遗迹至今不朽,
"千载揖清波":千年之后,我仍对着清波躬身行礼,致以敬意。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寻访隐士与向往隐逸的诗。描述诗人以“停策汉阴(或夏云)”“鼓枻歌”等,绘出寻访隐士的情景,借“山阴道士鹅”“彭泽先生柳”等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末句流露对古人高洁风骨的敬仰。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多出用典,其中“彭泽先生柳”化用陶渊明典故,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辞官后于宅边种柳,“柳”成为其隐逸品格的象征;“山阴道士鹅”源自王羲之轶事,他曾为山阴道士书写经文以换取白鹅,“鹅”关联其雅士风度。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以两个经典典故起笔,“彭泽先生柳”关联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宅边种柳),“山阴道士鹅”涉及王羲之(曾为山阴道士书经换鹅)。两句不直接写梅道士,却借隐士与雅士的典故,暗喻所访之人如陶、王般清雅高洁,既点出寻访对象的品格,全诗隐逸高雅,藏着诗人对隐士风范的倾慕。颔联:“我来从所好,停策汉阴多”转写自身行迹,“从所好”直白道出寻访是追随内心喜好,显露出对隐逸生活的主动向往;“停策汉阴多”以“停策”(停驻马鞭)的动作,勾勒诗人在汉阴久久停留的状态,“多”字暗藏不舍,似在汉阴的山水间找到了心灵契合,将寻访的急切转为与隐士居所相融的闲逸,画面中满是随性与自在。颈联:“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续写与隐士相处的情景,“观鱼乐”化用庄子“濠梁观鱼”典故,暗寓与隐士同享自然之趣的惬意;“鼓枻歌”(摇桨而歌)则以动态场景,绘出泛舟时随性放歌的画面,尽显无拘无束的闲情。两句以生活化的细节,将寻访的目的化为与隐士共处的欢愉,让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落到具体的快乐体验中。尾联:“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崔徐”指东汉隐士崔寔、徐稚,以二人“未朽”的遗迹收束,将时空拉向千载之前。“揖清波”的动作,既是诗人面对先贤遗迹的敬意,也似与千载前的隐士隔空相望,共享清波般澄澈的心境。末句将对当下隐士的寻访,升华为对历代高洁风骨的追慕,让个人向往融入对隐逸精神的敬仰。
上一篇:唐·孟浩然《与张折冲游耆闍寺》
下一篇:唐·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