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初盈尺":吉祥的雪花刚积满一尺,
"寒宵始半更":寒冷的夜晚才过了半更。
"列筵邀酒伴":摆开筵席邀请饮酒的伙伴,
# 列筵邀酒伴:指张愿邀浩然。
"刻烛限诗成":点燃蜡烛限时完成诗作。
# 刻烛限诗成:《南史·虞羲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香炭金炉暖":芳香的炭火让金炉温暖,
"娇弦玉指清":娇美的琴弦被玉指弹出清悦之声。
# 娇弦玉指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醉来方欲卧":醉意上来正要躺下,
# 醉来方欲卧:一作厌厌不觉醉。
"不觉晓鸡鸣":没察觉到天已亮鸡在鸣叫。
# 不觉晓鸡鸣:一作归路晓霞生。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冬夜宴饮诗。诗中描绘了宴饮的热闹氛围与温馨场景,通过冷暖对比与动静结合的笔法,将宴饮之乐与隐逸之思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刻烛限诗成”巧用南朝竟陵王子良夜集学士刻烛赋诗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学士们按刻烛长度限时完成诗作,诗人在诗中借此表现宴饮时限时赋诗的雅趣,反映唐代限韵赋诗的风尚。
3. 分段赏析
首联:“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刚落下的瑞雪堆积了满满一尺,寒冷的夜晚才过了半更。“盈尺”用具体的数量词,直白地写出雪下得大、积雪厚的景象,让人能想象出天地间一片洁白的样子;“始半更”点明时间尚早,夜晚的寒冷还正浓烈。室外的严寒与厚重积雪,和后面宅邸内的温暖宴饮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的热闹场景做了铺垫,让后续的温暖与欢畅更显真切可感。颔联:“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主人摆开筵席邀请酒友相聚,大家点燃蜡烛限时创作诗句。“列筵”描绘出宴席的排场,“邀酒伴”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友朋相聚的热闹氛围一下子就扑面而来;“刻烛限诗成”带着文人特有的雅趣,在限定时间内赋诗,既有朋友相聚的欢畅,又有文人间相互切磋的兴致,让这场宴饮不仅有酒的酣畅,更添了一层书卷气。颈联:“香炭金炉暖,娇弦玉指清”,金炉里的香炭燃烧得正旺,散发着阵阵暖意,玉色的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弹出清悦动听的声响。“暖”字直接传递出炭火驱散严寒的温度,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室内的温暖舒适;“清”字描绘出弦音的清亮悦耳,从听觉上勾勒出雅致的氛围。这两句从触觉和听觉两方面,展现了宴饮时温暖又雅致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席间的惬意。尾联:“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醉意渐浓时正要躺下歇息,却没察觉到天已亮、鸡在鸣叫。“醉来”显露出宴饮的尽兴,大家在欢谈中不知不觉喝得沉醉;“不觉”二字写出众人沉浸在相聚的欢乐中,完全没留意到时间的流逝。从夜晚到天明,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字里行间满是友人相聚的惬意与不舍,让这份欢乐显得格外真挚。
下一篇:唐·孟浩然《姚开府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