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槐烟起":薄暮时分风吹茂密的槐树,
# 槐烟:形容枝叶茂密的槐树。,向夕:临晚。
"葱茏池馆曛":郁郁葱葱使池馆变得昏暗。
# 曛:日光昏暗。,池馆:有园池的驿馆。,葱茏:同“葱茏”,树青翠茂盛的样子。
"客中无偶坐":客居驿亭内无人相伴对坐,
# 偶坐:相伴而坐的人。,客中:身居客乡之中。
"关外惜离群":潼关之外可叹我形只影单。
# 群:指长安的朋友们。,关外:潼关之外。
"烛至萤光灭":烛光越来越弱以终至熄灭,
"荷枯雨滴闻":雨滴枯荷―声声送入耳边。
"永怀芸阁友":永难忘怀那在芸阁的友人,
# 芸阁友:指王昌龄。芸阁,古代藏书的地方,也指掌管图书的官署。这里指秘书省。唐代秘书省设有藏书楼,故亦称秘书省为芸阁、芸台、芸署等。芸:一作蓬。
"寂寞滞扬云":不为人知就像当年扬子云。
# 扬云:即扬雄,字子云。汉代文学家,以辞赋名世,被推荐为郎官,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始与扬雄同官的王莽、刘歆、董贤皆位至三公。然终生失意。《汉书·扬雄传》载:“王莽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这里以扬雄当时之景况喻王昌龄在秘书省之不得意。,滞:留,指不得志。,寂寞:失意,冷落。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描绘了诗人初出潼关夜宿客舍的情景,营造出孤寂氛围,体现诗人仕途失意的愁怀,表达对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其未能迁官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描绘傍晚时分,槐树上升起烟雾,池馆在夕阳余晖中葱茏朦胧的景象。通过描绘这样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黄昏时分略带惆怅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客居他乡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做铺垫。诗人借眼前所见之景兴起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引出“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表达自己独在旅途、远离友人的孤独与不舍。渲染:“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此句通过对特定场景的细致描绘,营造出孤寂落寞的氛围。“烛至萤光灭”,写蜡烛点亮,萤火虫的微光便被掩盖熄灭,在这明暗交替间,凸显出环境的变化,也暗示了旅舍中时光的流转;“荷枯雨滴闻”,描绘了荷花已枯萎,雨滴落在其上的情景,“荷枯”呈现出一种衰败之态,而雨滴声在寂静的夜晚被清晰听见,更添了几分清冷与寂寥,渲染出诗人在旅舍中孤独、思念友人的心境。融情于景:“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此句描绘了蜡烛点亮后,萤火虫的微光逐渐熄灭,枯荷之上雨滴落下声音清晰可闻的画面。“烛至萤光灭”,以细微的景象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转与环境的悄然改变,给人一种幽微的落寞之感。“荷枯雨滴闻”,枯荷本就带有衰败、凋零之意,雨滴打在枯荷上的声音,更增添了几分寂静与凄清。诗人将自己客居关外、离群索居的孤寂之情,巧妙地融入这看似平常的夜景之中,让人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描绘傍晚时分,槐树间烟雾袅袅升起,池馆笼罩在一片葱茏的暮色之中,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颔联“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直接表明诗人身处客乡,无人相伴,在关外为与友人分离而惋惜,直白地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颈联“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细腻地描写了蜡烛点燃后萤光消逝,以及枯荷上雨滴落下的声音。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环境的寂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借景抒情,强化了情感表达。尾联“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永怀”强调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滞扬云”运用典故,表明友人如同扬雄一样才华被滞,寄托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也深化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其境遇的感慨融为一体,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融情于景,达至境与意会之妙境,其中“烛至”“荷枯”一联,尤为清淡自然。此联一写视觉所见,一写听觉所闻,清晰呈现出景物间的因果关联。特别之处在于,以“闻”字置于句末押韵,手法自然且新奇。钟惺在《唐诗归》中便曾提及:“唐人每妙于用‘闻’字。”杜甫亦有“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之句,其句法与字法与此处颇为类似。总体而言,这首诗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 谭云:上句妙在“至”字,下句妙在“闻”字,微吟白知。钟云:唐人每妙于用“闻”字(“烛至”一联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孟诗之整饬者。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吴云:中宵见闻,寂寂如此,已逗起怀人意矣。与“微云”、“疏附”二句同写秋夜景色,然彼为新秋,此为深秋,各极工妙(“烛至”一联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颈联楚楚有致,已开宋人之境。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