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lán
shān
zhā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běi
shān
bái
yún
yǐn
zhě
yuè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xīn
fēi
zhú
niǎo
miè
chóu
yīn
xìng
shì
qīng
qiū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
shā
xíng
tóu
xiē
tiān
biān
shù
ruò
jiāng
pàn
zhōu
yuè
dāng
zài
jiǔ
lái
gòng
zuì
chóng
yáng
jié

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逐句剖析

"北山白云里":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

# 北山白云里:“北山”二句:南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隐者自怡悦":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 隐者:指张五。

"相望试登高":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

# 试:一作“始”。,相望:互相遥望。

"心飞逐鸟灭":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 心飞逐鸟灭:又作“心随雁飞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兴是清秋发":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渡头歇":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行:一作平。

"天边树若荠":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

# 天边树若荠:“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

"江畔洲如月":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

#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共醉重阳节":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共: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紧扣清秋登高的情境徐徐展开,核心主题便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篇点明登高是为眺望友人,以至于“心随雁飞灭”,那高飞远去的大雁,恰似诗人飘向友人的思绪。薄暮时分,思念滋生的愁绪与清秋引发的兴致相互交织,却都难以排解。诗人登高极目,入眼的只有“归村人”,心心念念的友人却不见踪迹,失落之感油然而生。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友人发出邀约,盼着在重阳节一同携酒登高,沉醉在秋日美景与相聚的欢乐里。整首诗语言极为简练严谨,将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两句更是精妙绝伦,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张五”的身份,学界存在争议。一说认为其指隐居襄阳鹿门山的张諲,孟浩然园庐毗邻岘山,北望兰山(或万山),因登山远眺触发对友人的思念,故以此诗寄情。这一说法将地理方位与创作背景相联结,为理解诗中“心随雁飞灭”的深情远眺提供了具体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借清秋登高,写为望友人“心随雁飞灭”,薄暮时愁绪、秋兴难遣,望中只见“归村人”不见友人,遂邀友人重阳携酒登高共醉。诗以洗练语言绘清秋薄暮景,情入景中,情景交融,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由思念友人而登山远望,望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仿佛也随鸿雁消逝在天际,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秋景,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傍晚时分引发愁绪,而清秋的山色又让人逸兴勃发,将情感融入到薄暮、清秋的景色之中。“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描写天边的树如荠菜般细小,江畔的舟像一弯新月,在自然美景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期盼。“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由眼前美景想到与友人共赏佳节,情随景生,以景烘情,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深沉。白描:“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琢地描绘出归村人在沙上行走、在渡头歇息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给人一种自然、真实、亲切的感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借景抒情:诗中多处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来抒发情感。傍晚的薄暮、南飞的大雁、天边的树木、江畔的沙洲等秋景,都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薄暮时分的惆怅以及清秋带来的逸兴。诗人借这些自然之景,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起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描绘北山白云缭绕的景象,引出隐者悠然自得的状态。接着自然过渡到“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由隐者的怡悦引出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进而登高远望,情感自然生发。首尾呼应:结尾“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既照应开篇点明“秋”,又强化对张五的思念,以直白邀约展现友情真挚,让全诗情感有了落点,结构完整,在思念与期盼相聚中收束全篇,余韵袅袅。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率先点明“自怡悦”,此为诗人登高望远的一个缘由。紧接着“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切入正题,“相望”二字直白地袒露对张五的思念之情,因这份思念促使诗人登山远眺,可目之所及,唯有北雁南飞,不见友人身影,这般景致既勾勒出眼前画面,又融入诗人的怅惘,情景自然交融。“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随着雁群消逝,薄暮悄然笼罩,哀愁在诗人心间泛起,与此同时,清秋山色又撩拨起他的逸兴,一愁一兴,情绪复杂交织。“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聚焦诗人从山上俯瞰之景。薄暮时分,劳作一日的村民三三两两归来,有人漫步沙滩,有人在渡头歇脚,悠然从容之态尽显,给画面添了几分闲适。再将视野拉远,天边树木仿若荠菜般细小,江畔沙洲在朦胧暮色里仿若蒙了一层月色,清晰可辨。这四句未刻意雕琢人物动作与景物色彩,只用质朴言语如实描摹,平淡自然间,农村的静谧、自然的优美尽显,营造出高远清幽之境,尽显孟诗独特风格。结尾“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回扣开篇,既点明“秋”,又再度强调对张五的思念,直白且真挚,让友情的温度在诗末升温,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观景生情,雁飞、归村人、天边树、江畔洲等景致,皆触发其忧愁、喜悦、思念等情绪;情感也为景添彩,二者紧密相连,相互烘托,尽显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

# 刘云:朴而不厌。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皓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刘云:“时见”二句,其俚如此。

清王世祯《唐贤三昧集笺注》

# 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唐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下一篇:唐·孟浩然《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