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县天隅僻":我身处这偏远异乡,位于天涯一隅,
# 天隅:天边。
"孤帆海畔过":孤独的船帆从海畔驶过。
"往来乡信断":与故乡的书信往来已经断绝,
"留滞客情多":滞留在外地,客居的愁情更多了。
# 客情:客旅的情怀。
"腊月闻雷震":腊月里听到了雷声震动,
# 腊月:农历十二月。
"东风感岁和":和暖的东风吹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和暖气息。
# 岁和:年和,一年风调雨顺。
"蛰虫惊户穴":蛰伏在洞穴中的虫子被惊动,从穴中爬出,
# 户穴:洞穴。
"巢鹊眄庭柯":巢中的喜鹊扭头张望着庭院中的树枝。
# 庭柯:庭树。,眄:斜视。,巢鹊:营巢之鹊。
"徒对芳尊酒":我徒然面对着这芬芳的美酒,
# 芳尊: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其如伏枕何":却只能无奈地伏在枕上,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 伏枕:伏卧在枕上。
"归屿理舟楫":我打算回到海岛,整理好船桨,
# 屿:一作来。
"江海正无波":此时江海之上风平浪静,正适合乘船归乡。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绘了乐城偏远的地理环境、腊月闻雷的异常物候,以及诗人病中困顿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孤寂愁绪、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归乡的坚定信念。全诗以精巧的排律结构融情于景,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羁旅情怀与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诗人描绘出一幅这样的画面,自己回到海中的小岛,整理着船只和船桨,此时江海正风平浪静。表面上看是在写眼前江海无波、适宜行舟的景象,实际上诗人是借这平静的江海之景,抒发内心渴望返乡的强烈心境。江海无波为归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暗示着诗人归乡的时机已到,归心似箭,将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融入到这平静江海的景色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烘托:“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冬眠的虫子被惊动,在户穴中蠢蠢欲动;巢中的喜鹊不时地张望庭院中的树枝。诗人通过对蛰虫和巢鹊这两种小动物动态的细致描写,以动衬静。蛰虫的惊动和巢鹊的张望,打破了周围环境的寂静,更衬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孤寂冷清。同时,这些充满生机的小动物与卧病在床、孤身一人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以及身世飘零的哀伤之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诗人以“异县”点明身处他乡,“天隅僻”强调地理位置的偏远,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孤帆海畔过”中,“孤帆”这一形象,既描绘出诗人独自漂泊的情景,又增添了画面的孤独感,海畔的广阔与孤帆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的形单影只。第二联“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往来乡信断”直接表明诗人与故乡的音讯隔绝,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留滞客情多”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因滞留他乡而产生的诸多愁绪,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第三联“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在腊月本应寒冷寂静的时候,诗人却听到雷声震动,这违背常规的物候现象,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特殊,也反映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东风感岁和”中,东风带来温暖,让诗人感受到岁月的和暖,但这种和暖与他身处异乡、卧病在床的处境形成反差,更增添了他的思乡之情。第四联“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一句,诗人描绘了蛰伏的虫子被惊动,从洞穴中爬出,喜鹊在庭院的树枝间张望的景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诗人卧病在床、无法自由活动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突出了诗人身体的衰弱和内心的孤寂,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家乡的渴望。第五联“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诗人独自面对着美酒,却只能无奈地伏在枕上。“徒对”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寂寞,美酒本应是消愁之物,但此时诗人卧病在床,无法尽情享受,更凸显出他的痛苦和无奈。“其如伏枕何”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诗人身体的不适和处境的艰难,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他的身心煎熬。第六联“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诗人想象自己回到岛屿,整理好船桨,准备乘船归乡,而此时江海风平浪静,正适合航行。这一联通过想象归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归乡愿望。“归屿理舟楫”的行动描写,展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江海正无波”则营造出一种平静、顺利的氛围,暗示诗人希望归乡之路能够平安无阻,也反映出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