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shī
shān
fáng
dīng
zhì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yáng
西
lǐng
qún
shū
míng
sōng
yuè
shēng
liáng
fēng
quán
mǎn
qīng
tīng
qiáo
rén
guī
jìn
yān
niǎo
chū
dìng
zhī
宿
lái
qín
hòu
luó
jìng

译文

夕阳已经落下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山中砍柴人已经全都归家而去,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与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逐句剖析

"夕阳度西岭":夕阳已经落下西边的山岭,

# 度:过、落。

"群壑倏已暝":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 暝:昏暗。,倏:一下子。,壑:山谷。

"松月生夜凉":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

"风泉满清听":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人归欲尽":山中砍柴人已经全都归家而去,

# 樵人:砍柴的人。

"烟鸟栖初定":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 烟鸟:雾霭中的归鸟。烟:炊烟和雾霭。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与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

# 宿来:一作“未来”。宿:过夜。,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孤琴候萝径":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 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主要写诗人夜宿在山寺中,在山径之上等待友人到来,而友人却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写山中从傍晚到深夜的景色变化,融情入景,其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末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全诗境界清新幽静,诗中有画,盛富美感,不仅描写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也融合了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语言委婉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本诗创作背景是:孟浩然寄宿在僧人业师住持的寺庙中,与友人丁大(可能是丁凤,有才华而不得志)相约夜晚同宿于此。暮色渐浓,约定的时辰已至,却迟迟不见丁大身影。满心牵挂的孟浩然难掩焦急,步出庙门等他,并作此诗记下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山中从傍晚到深夜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在山中等待友人不至时,虽孤独却又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到“烟鸟栖初定”,诗人描绘夕阳西沉、山谷渐暗,松月生凉、风泉入耳,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的景象,在自然时序流转中,融入对友人将至的期待,景随情移,清幽夜色里藏着温润的期盼。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孤琴候萝径”中,“萝径”指藤萝攀援、枝蔓交错的路径,藤萝丛生的繁茂景象为乐景;诗人抱孤琴独自等候,尽显孤寂。以藤萝的热闹繁茂反衬诗人等待友人不至的孤独,强化了期盼中的寂寥之感。通感:“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松月”是视觉意象,却引发“夜凉”的触觉感受;“风泉”是听觉声响,却让人感知到山幽的整体意境,视觉与触觉、听觉与心境相通,细腻传达山间日暮的独特体验。渲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以夕阳、昏壑、松月等意象,从黄昏到夜分层层渲染,展现山林渐趋静谧的过程,营造清幽氛围。

3. 分段赏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山间景象。夕阳慢慢越过西边的山岭,转眼间,群山万壑一下子就昏暗了下来。“度”字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缓缓移动的过程,“倏已暝”则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黄昏迅速降临山间的情景。​孟浩然的山水诗作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跟随时间而发生的运动变化,本是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可变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继续描写夜晚山中的感受。明月照在松林间,带来阵阵夜的凉意;清风吹过,泉水叮咚作响,那美妙的声音围绕在身边。“生”字赋予松月以动态,好像夜凉是由松月产生的;“满”字则强调了风泉之声充盈耳畔,将山间夜晚的清凉与清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触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宁静,也暗示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此两句时本诗的名句,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两句描写了山中人们和鸟儿的归巢情景。砍柴的人差不多都已经回家了,暮霭中的鸟儿也刚刚安顿下来栖息。“归欲尽”和“栖初定”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天色越来越晚,山中的一切逐渐归于平静。这两句通过描写他人和鸟儿的归宿,与诗人独自一人等待友人形成对比,更加凸显出诗人等待友人时的耐心。​前六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间特征,而且融合了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两句点明了主题。“之子”指丁大,诗人说丁大约定好晚上来住宿,但还未到,而自己也并不着急,抱着一把古琴,在藤萝缠绕的小路上等候着。“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以“孤”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既表现出诗人等待时的孤独,又暗示出诗人风雅的情趣;“候萝径”具体描绘出诗人等候的地点和姿态。用“萝”字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一个“候”字,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之情展露无遗,同时也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本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4. 作品点评

本诗寓情于景,前六句表面是写景,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之于景物描写中,没有直白显露罢了。景色描写上,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而又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本诗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周珽曰:“生”、“满”二字静中含动,“尽”、“定”二字动中得静,禅语妙思。伯敬谓“尽”宇不如用“稀”字,那知“尽”字得暮宿真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与王右丞《过香积寺》作几不相上下,但王作调平时较浑,此作调高而语过峭,此处微输一筹。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三、四使人生尘外之想。幽绝。

清王士禛《唐贤三昧集笺注》

# 山水清音,悠然自远,末二句见“不至”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做作清态,正是天真烂漫。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清秀彻骨,是襄阳独得处。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常语清妙。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送崔遏》

下一篇:唐·孟浩然《闺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