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终南里":翠微寺坐落于终南山深处,
# 翠微:佛寺名,在终南山,原来是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为寺。
"雨后宜返照":雨后天晴,斜阳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闭关久沉冥":我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
# 沉:一作“沈”。
"杖策一登眺":今日逢雨后天晴,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遂造幽人室":亲访幽人,入其居室,
# 幽人:指空上人。,造:到。
"始知静者妙":方才从中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
"儒道虽异门":儒家与佛道虽然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
"云林颇同调":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
"两心相喜得":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
# 相喜:一作喜相。
"毕景共谈笑":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毕景:断日光,天晚。景:日光。
"暝还高窗眠":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
# 眠:一作昏。,暝:晚。
"时见远山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烧。
# 烧:野火。
"缅怀赤城标":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
#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更忆临海峤":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 峤:尖而高的山。,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市)。
"风泉有清音":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
# 音:一作听。
"何必苏门啸":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山水与心灵契合的五言古诗,借终南山翠微寺的雨后夕照、高窗夜宿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云林幽境的向往,以及与僧人参透“静趣”,超越儒释门户之别的精神共鸣。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中,静夜高眠与远处烧荒的火光形成动静对照,既显环境幽僻,又暗含对“静者妙”的烘托。想象:“远山烧”的野火,联想到千里外赤城山的赤霞(“缅怀赤城标”),再延伸至临海尖峰(“更忆临海峤”),与野火形成色彩与形态的隐喻,自然触发诗人对吴越名山的追忆。叙事:“遂造幽人室”承上启下,由赏景转入访僧,通过“始知静者妙”“毕景共谈笑”等句,叙述与空上人志趣相投、长谈至暮的场景。
3. 分段赏析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以“翠微”点明终南山青翠缥缈的山色,渲染幽静氛围;“雨后返照”通过光影描写,展现雨后山寺明净澄澈的视觉画面,暗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以“闭关”与“登眺”形成动作对比,既体现诗人长期隐居的孤寂,又传递出登高望远的豁然心境。“久”与“一”的时间对比,暗含从沉寂到开阔的情感转折。“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通过“遂造”“始知”的递进,展现访友过程中对隐逸生活的领悟。“静者妙”以留白手法,暗示隐士超脱尘俗的思想,语言含蓄而意蕴深远。“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对比儒道思想差异,却以“同调”点明对自然之趣的共鸣。此句既体现诗人兼容并蓄的胸襟,又以“云林”意象勾连山水与哲思,深化主题。“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通过“相喜”“谈笑”的动态描写,刻画诗人与空上人心灵契合的瞬间。“毕景”(日影西斜)以景物暗示时间流逝,侧面烘托谈笑忘时的酣畅情谊。“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转入静夜视角,“远山烧”以火光点缀暮色,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烧”或喻修行之火)。动静结合中,凸显隐居生活的闲逸与空灵。“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借“赤城”“临海”等名山追慕前贤,又以“何必”转折,强调当下风泉清音已足慰心怀。化用阮籍、孙登典故,却反其孤高为自适,体现诗人淡泊名利、安于现境的志趣。
4. 作品点评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作品之一,以空灵淡远的笔触勾勒终南幽境,深契儒释交汇之哲理,精神境界跃升至超越尘俗的高度。全诗依游踪展开,层层递进,终以清音涤尘作结。
# 不必刻深,怀抱如洗。“闭关”四语,高怀静致,非实际人不可得。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时见”句下)此处住,情景俱深妙许多。
明钟惺《唐诗归》卷十
# “毕景”字新奇。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
下一篇:唐·孟浩然《寻张五回夜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