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nán
cuì
wēi
kōng
shàng
rén
fá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cuì
wēi
zhōng
nán
hòu
fǎn
zhào
guān
jiǔ
chén
míng
zhàng
yì​​
dēng
tiào
suì
zào
yōu
rén
shì
shǐ
zhī
jìng
zhě
miào
dào
suī
mén
yún
lín
tóng
diào
liǎng
xīn
xiāng
jǐng
gòng
tán
xiào
míng
huán
gāo
chuāng
mián
shí
jiàn
yuǎn
shān
shāo
miǎn
huái
怀
chì
chéng
biāo
gèng
lín
hǎi
jiào
fēng
quán
yǒu
qīng
yīn
mén
xiào

译文

翠微寺坐落于终南山深处,雨后天晴,斜阳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我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逢雨后天晴,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从中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儒家与佛道虽然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烧。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逐句剖析

"翠微终南里":翠微寺坐落于终南山深处,

# 翠微:佛寺名,在终南山,原来是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为寺。

"雨后宜返照":雨后天晴,斜阳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闭关久沉冥":我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

# 沉:一作“沈”。

"杖策一登眺":今日逢雨后天晴,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遂造幽人室":亲访幽人,入其居室,

# 幽人:指空上人。,造:到。

"始知静者妙":方才从中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

"儒道虽异门":儒家与佛道虽然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

"云林颇同调":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

"两心相喜得":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

# 相喜:一作喜相。

"毕景共谈笑":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毕景:断日光,天晚。景:日光。

"暝还高窗眠":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

# 眠:一作昏。,暝:晚。

"时见远山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烧。

# 烧:野火。

"缅怀赤城标":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

#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更忆临海峤":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 峤:尖而高的山。,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市)。

"风泉有清音":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

# 音:一作听。

"何必苏门啸":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游踪为序,记叙了诗人雨后初晴时登临终南山翠微寺、造访空上人禅房的经历:首四句点明雨后返照中的山寺清景,以及诗人闭关已久后杖策登眺的逸兴;“遂造”以下六句,通过“造幽室”“知静妙”的体悟,抒写儒释虽异却因“云林同调”而与空上人谈笑忘机的契合之乐;末六句以夜宿高窗所见“远山烧”之景触发联想,遥忆赤城、临海峤等名山胜迹,最终以“风泉清音”呼应“静者妙”的禅境,表明自然天籁远胜名士长啸的人为刻意。全诗语言质朴省净,写景淡笔轻描而意境空灵,如“雨后宜返照”“时见远山烧”等句以侧面对比烘托幽寂山景;情感表达含蓄隽永,融汇儒释思想,既展露知音相得的欣悦,又深化了对山水禅境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孟浩然于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时所作。彼时诗人仕途困顿(应进士举不第),暂居长安,遂往终南山翠微寺拜访隐修高僧“空上人”。二人因对自然山林的共同志趣而相谈甚欢,直至日暮。孟浩然夜宿寺中,见远山野火、听风泉清音,深感此地幽寂之妙,遂以诗寄怀,抒写超脱尘俗、物我两忘的禅意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山水与心灵契合​​的​​五言古诗​​,借​​终南山翠微寺的雨后夕照、高窗夜宿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云林幽境的向往,以及与僧人参透“静趣”,超越儒释门户之别的精神共鸣。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中,静夜高眠与远处烧荒的火光形成动静对照,既显环境幽僻,又暗含对“静者妙”的烘托。想象:“远山烧”的野火,联想到千里外赤城山的赤霞(“缅怀赤城标”),再延伸至临海尖峰(“更忆临海峤”),与野火形成色彩与形态的隐喻,自然触发诗人对吴越名山的追忆。叙事:“遂造幽人室”承上启下,由赏景转入访僧,通过“始知静者妙”“毕景共谈笑”等句,叙述与空上人志趣相投、长谈至暮的场景。

3. 分段赏析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以“翠微”点明终南山青翠缥缈的山色,渲染幽静氛围;“雨后返照”通过光影描写,展现雨后山寺明净澄澈的视觉画面,暗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以“闭关”与“登眺”形成动作对比,既体现诗人长期隐居的孤寂,又传递出登高望远的豁然心境。“久”与“一”的时间对比,暗含从沉寂到开阔的情感转折。“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通过“遂造”“始知”的递进,展现访友过程中对隐逸生活的领悟。“静者妙”以留白手法,暗示隐士超脱尘俗的思想,语言含蓄而意蕴深远。“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对比儒道思想差异,却以“同调”点明对自然之趣的共鸣。此句既体现诗人兼容并蓄的胸襟,又以“云林”意象勾连山水与哲思,深化主题。“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通过“相喜”“谈笑”的动态描写,刻画诗人与空上人心灵契合的瞬间。“毕景”(日影西斜)以景物暗示时间流逝,侧面烘托谈笑忘时的酣畅情谊。“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转入静夜视角,“远山烧”以火光点缀暮色,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烧”或喻修行之火)。动静结合中,凸显隐居生活的闲逸与空灵。“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借“赤城”“临海”等名山追慕前贤,又以“何必”转折,强调当下风泉清音已足慰心怀。化用阮籍、孙登典故,却反其孤高为自适,体现诗人淡泊名利、安于现境的志趣。

4. 作品点评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作品之一,以空灵淡远的笔触勾勒终南幽境,深契儒释交汇之哲理,精神境界跃升至超越尘俗的高度。全诗依游踪展开,层层递进,终以清音涤尘作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必刻深,怀抱如洗。“闭关”四语,高怀静致,非实际人不可得。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时见”句下)此处住,情景俱深妙许多。

明钟惺《唐诗归》卷十

# “毕景”字新奇。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戏题(一作戏赠主人)》

下一篇:唐·孟浩然《寻张五回夜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