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shuǐ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zhōu
tān
shè
àn
xiāng
chuān
wén
fāng
shēng
shí
cǎi
lián
bàng rén
tóu
àn
huǒ
宿
tán
yān
xíng
shí
xiāng
wèn
xún
yáng
chù
biān

译文

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只能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逐句剖析

"客舟贪利涉":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

# 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舟:一作“行”。

"暗里渡湘川":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 暗:一作“闇”。一作夜。

"露气闻芳杜":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

# 杜:杜若,芳草名。

"歌声识采莲":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

# 采:一作“暗”。

"榜人投岸火":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

# 榜人:船夫。

"渔子宿潭烟":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

"行侣时相问":只能不时地问船夫,

# 时:一作“遥”。

"浔阳何处边":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 浔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渡湘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作崔国辅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夜渡湘江时的所见所闻:以“贪利涉”点出连夜赶路的急切,借“露气芳杜”“歌声采莲”传递湘江夏夜的清幽与生机,又通过“岸火”“潭烟”等意象勾勒出朦胧的水乡夜色。末句“浔阳何处边”的问询,既呼应了行旅的漂泊感,又暗含对前路的探询。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在夜色流动中展现了孟浩然山水诗清旷自然的典型风格。表达了作者对渔村生活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之前,时值孟浩然青年时期漫游湘桂的旅途之中。据考,三十六岁左右的孟浩然曾专程南下湖南探访挚友袁太祝(袁十),本诗即创作于诗人乘船沿湘江顺流而下、即将转入浔阳水域的行旅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夜渡湘水时所见朦胧景致与所感恬淡心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趣的敏锐捕捉与对渔村生活的真切赞赏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闲适心境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白描:“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两句,写作者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作者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题目“夜渡湘水”。感官描写:“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两句写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联想:尾联“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二句,诗人借“浔阳”这一地名,既是对行旅路线的实际探问,更是对《湘君》“望极浦”这一意象的实际演绎——在迷蒙的夜色中,诗人仿佛看见湘君执著守望的身影与自己迷茫探寻的姿态重叠,使简单的行程问询升华为对楚地文化记忆的深情叩问。这种联想手法,既延续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以景寄情”的特点,又以“古今同问”的结构,将个人行旅的彷徨与古人求索的执着熔为统一的诗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客行贪利涉,暗里渡湘川“两句,以平实自然的白描笔法,记述了诗人因急于赶路而错过宿处,不得不连夜渡过湘江的行程。“贪利涉“三字既点明行色匆匆的缘由,又暗含对顺利渡水的期许,同时巧妙呼应诗题“夜渡湘水",为全诗奠定了夜行匆迫的基调。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通过精妙的感官描写,生动呈现了夜渡时独特的体验。诗人虽因夜色难辨景物,却捕捉到带着露水清润的芳杜香气,以及采莲女悠扬的歌声。这种视听通感的艺术处理,既真实表现了夜色朦胧的特征,又巧妙传递出湘江夏夜特有的生机与诗意。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二句,转向对江景的细致刻画。“投岸火”与“宿潭烟”两个意象形成巧妙对比:船夫将岸边火光误作渔村而急急驶近,最终发现只是渔人夜宿潭边升起的炊烟。这一“误认-辨识”的过程,既展现了夜航的独特体验,又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渔家生活的宁静与安然。尾联“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两句,通过人物对话与心理刻画,将诗人的急切心境表露无遗。“时相问”的重复动作,生动折射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旅程的迫切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浔阳”一作"涔阳”的异文,若取后者,则巧妙联结《九歌·湘君》的诗意,为全诗增添了一层浪漫的文学联想。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通篇描绘自然景致,情感真挚淡泊,既展现出渔村生活的宁静祥和,又生动真切地勾勒出采莲女与渔夫的劳作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润自喜。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句句是“暗里”(“露气”二句下)。不言不笑。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写夜景极清新(“露气”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语语夜渡,声调松脆。二句着“暗里”字,向后承此申写,方不鹘突,古人作诗细密乃尔。结意正缴足"贪利涉”句耳。汪曰:“岸火”、“潭烟”,琢对工巧。“时相问”三字趣。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赠道士参寥》

下一篇:唐·孟浩然《戏题(一作戏赠主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