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奉垂堂诫":我谨记“不处垂堂”的告诫,
#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千金非所轻":深知生命贵重如千金不可轻视。
# 千金:本指富贵人家子弟贵重的身躯。此处泛指身躯。
"为多山水乐":因沉醉山水之乐,
"频作泛舟行":常乘船漫游江河。
"五岳追向子":追慕向子平遍访五岳,
# 向子:名长,字子平,后汉朝歌人。性尚中和,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嫁娶既毕,遂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湘吊屈平":又赴三湘凭吊屈原的忠魂。
# 屈平:屈原。,三湘:泛指湘水。漓湘、潇湘、蒸湘三水合称三湘。
"湖经洞庭阔":湖水经洞庭愈发浩渺,
"江入新安清":江水入新安更显澄澈。
# 新安:指新安郡。晋太康元年改新都郡置新安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县西)。按,新安江乃浙江之源,流至建德,入富春江,至桐庐,或称桐庐江,而总名浙江也。沈约有《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
"复闻严陵濑":又闻严子陵垂钓的濑水,
# 严陵濑:七里滩中的一段,旁边有东汉隐士严子陵的钓鱼台。濑,浅水急流之处。
"乃在兹湍路":竟在此湍急水路中。
# 兹湍路:指自桐庐县至於潜县的水路。兹湍,全诗校:“湍,一作川。兹湍,一作此行。”
"叠障数百里":层叠山峦延绵数百里,
"沿洄非一趣":顺逆水流景致各异。
# 沿洄:缘流而下曰沿,溯流而上曰洄。沿:顺水而下。洄:溯水而上。
"彩翠相氛氲":山色斑斓云雾缭绕,
# 氛氲:盛多的样子。,彩翠:彩霞青雾。
"别流乱奔注":支流纵横奔涌交织。
# 别流:支流。
"钓矶平可坐":石矶平坦可静坐垂钓,
# 钓矶:《元和郡县志·江南道·睦州》:“严子陵钓台,在(桐庐)县西三十里,浙江北岸也。”
"苔磴滑难步":青苔石阶湿滑难行。
"猿饮石下潭":猿猴俯饮石下潭水,
"鸟还日边树":倦鸟归栖日边高树。
"观奇恨来晚":惊叹奇景却憾来迟,
# 恨:遗憾。
"倚棹惜将暮":倚桨叹息天色将暮。
# 倚棹:犹言停船。棹:船桨一类的划船工具。
"挥手弄潺湲":挥手拨弄潺潺清波,
# 潺湲:水流不断貌。谢灵运《七里濑》:“石浅水潺湲。”
"从兹洗尘虑":从此涤尽尘世烦忧。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怀古诗。借游历七里滩所见的奇异景致与严子陵遗迹,写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沉浸山水、抛却尘世纷扰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开篇至“江入新安清”:“予奉垂堂诫,千金非所轻。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开篇先表明自己本遵奉“垂堂诫”,知晓千金之躯不可轻易涉险,然而山水之乐的诱惑实在太大,让他不惜屡屡泛舟出游,既点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执着,又似在为后文的纵情山水之举铺垫缘由,展现内心矛盾与抉择。“五岳追向子,三湘吊屈平”,提及游历五岳追寻向子平的足迹,去往三湘凭吊屈原,一下子拓宽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境界,将个人对山水的追逐与对古代贤士的敬仰相连,暗示此行如同一场文化朝圣,所游之地皆承载厚重历史。“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诗人笔锋一转,描绘沿途所见,洞庭湖面的辽阔、新安江水的清澈,从大视野勾勒出山水的壮美与清幽,以景衬情,让之前提及的游历更具画面感,也为即将到达的七里滩营造出宏大又美妙的前奏,可见诗人选材取景、铺垫渲染之精妙。“复闻严陵濑”至“鸟还日边树”:“复闻严陵濑,乃在兹湍路。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听闻严陵濑就在这湍急水路,眼前山峦重叠绵延数百里,沿着水流前行,景致变幻无穷,趣味各异,诗人用简洁笔触勾勒出七里滩周边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山水相依、层层叠嶂,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感受路途的曲折与惊喜。“彩翠相氛氲,别流乱奔注”,进一步聚焦景色细节,山林间五彩斑斓的翠色相互交融、氤氲一片,条条支流纵横交错、奔涌流淌,色彩与动态交织,将七里滩的生机与活力尽显无遗,如同一幅鲜活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展开,用词精准华丽,尽显自然之美。“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从大景过渡到小景,平坦的钓鱼矶可供歇坐,布满青苔的石阶却因湿滑难行,一静一动,一易一难,既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感与生活气息,又暗示此地人迹罕至,为后文猿鸟的自在出没埋下伏笔,诗人观察入微,于细微处见真章。“猿饮石下潭,鸟还日边树”,描绘出猿猴在石下潭边饮水,飞鸟朝着夕阳余晖中的树林归巢,动静结合,猿鸟的悠然自得与前文静谧清幽的山水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自然景象,也侧面烘托出此地是隐居的绝佳场所,远离尘嚣,充满野趣。“观奇恨来晚”至结尾:“观奇恨来晚,倚棹惜将暮”,诗人直抒胸臆,观赏到这般奇景后,懊恼自己来得太晚,靠着船桨,惋惜白日将尽,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真情流露让之前对山水景色的描绘更具感染力,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的心境。“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结尾处最为精妙,诗人挥手拨弄着潺潺流水,仿若要借此洗净尘世的烦恼忧虑,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在深入山水逸趣之后,彻底抛开尘务,回归心灵的宁静,与开篇因山水之乐违背“垂堂诫”相呼应,完成了一次从世俗羁绊到心灵超脱的旅程,展现出山水对诗人精神的洗礼与慰藉,也让读者领悟到诗人寄情山水、追寻内心自由的人生旨趣。
上一篇:唐·孟浩然《登万岁楼》
下一篇:唐·孟浩然《重酬李少府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