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òng
tíng
yán
jiǔ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dòng
tíng
qiū
zhèng
kuò
fàn
guī
chuán
biàn
jīng
wéi
shuǐ
gòng
tiān
miǎo
jiāng
shù
hǎi
cháo
lián
chí
ěr
wéi
zhōu
xiāng
jiāng
chuān

译文

洞庭湖的秋水浩渺无边,我正想乘船归去。已分不清哪里是楚地、哪里是吴疆,眼前只剩湖水与长天相接。远处的江树隐没在苍茫水雾中,翻涌的潮浪连绵不断。我等待着你来做我的舟楫,与你一同渡过这浩瀚的江河。

逐句剖析

"洞庭秋正阔":洞庭湖的秋水浩渺无边,

"余欲泛归船":我正想乘船归去。

"莫辨荆吴地":已分不清哪里是楚地、哪里是吴疆,

# 莫辨荆吴地:谢灵运《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唯余水共天":眼前只剩湖水与长天相接。

# 唯余水共天: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空水共澄鲜。”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渺瀰江树没":远处的江树隐没在苍茫水雾中,

# 渺瀰:旷远貌。㳽通弥。

"合沓海潮连":翻涌的潮浪连绵不断。

# 潮:全诗校:一作湖。,合沓:重叠。

"迟尔为舟楫":我等待着你来做我的舟楫,

# 迟:等待。

"相将济巨川":与你一同渡过这浩瀚的江河。

# 相将:相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洞庭湖寄阎九》是盛唐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第160卷。此诗以洞庭秋景起兴,前两联“洞庭秋正阔”展现湖天一色的壮阔景象,后两联“渺弥江树没”暗喻仕途迷茫。诗人巧妙化用“济巨川”典故,通过“迟尔为舟楫”的隐喻,委婉表达希望友人阎九援引入仕的诉求。全诗将山水意境与政治抱负融为一体,既保持了孟诗清旷自然的风格,又体现了唐代文人含蓄求仕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干谒诗。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水浩渺、天地相接的壮阔景象,通过“欲泛归船”“济巨川”等意象,委婉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惆怅,以及期盼友人相助、共谋前程的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济巨川”化用《尚书·说命》中“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的典故,既指渡湖的实际需求,又双关政治上的提携比喻:“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以“舟楫”比喻友人阎九的引荐之力,将“济巨川”象征实现政治抱负的历程。这种比喻既贴合洞庭湖的水域场景,又暗含干谒诗的政治诉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以“秋正阔”开篇,点明时令与地点,展现湖面浩渺的视觉冲击力。“阔”字既写空间之广,又暗含时间(秋高气爽)的苍茫感“欲泛归船”表面写泛舟归乡,实则暗含“归隐”与“求仕”的矛盾心理——孟浩然一生徘徊于仕隐之间,此处“归船”或为试探友人态度。。颔联“莫辨荆吴地,唯余水共天”:“荆吴地”指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吴国(洞庭湖流域),而“莫辨”强调湖面辽阔至历史地理的界限都已模糊,凸显自然之雄浑。“水共天”化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意境,水天相接的描写既实写湖景,又虚指诗人与天地共鸣的超然心境。颈联“渺瀰江树没,合沓海潮连”:“渺瀰”与“合沓”通过动态描写,将湖浪拟人化,形成“江树”被淹没、“海潮”奔涌的恢宏画面。江树隐没于浪潮,暗喻个人在宦海中的渺小与迷茫,与尾联“济巨川”形成对比。尾联“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表面邀请友人一同乘舟渡湖,呼应首联“泛归船”。实则化用《尚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以“舟楫”喻指友人援引,“巨川”象征仕途险阻,委婉表达求荐之意。其中,“迟”字暗含期盼,而“相将”则体现诗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对未来的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

下一篇:唐·孟浩然《永嘉别张子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