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开金像":石城寺的弥勒佛像,开凿予石壁上。
# 石壁开金像:石城寺的弥勒佛像,开凿予石壁上。
"香山倚铁围":铁轮围绕着须弥山,传说弥勒菩萨阿难等曾在铁围山编集大乘佛经。
# 香山倚铁围:铁轮围绕着须弥山,传说弥勒菩萨阿难等曾在铁围山编集大乘佛经。倚:一作绕。
"下生弥勒见":今日得见弥勒佛降生人间。
# 弥勒:弥勒佛生于南天竺,因未来将接释迦牟尼佛的班而被称之为未来佛。
"回向一心归":(礼拜后)将功德回向众生,一心皈依佛门。
# 回向:回转趋向。回向有两种:一种是所作回向众生;一种是把所作回向佛果。
"竹柏禅庭古":竹柏环绕的禅院古朴幽深,
# 竹柏:一作松竹。
"楼台世界稀":依崖而建的楼台世间罕有。
"夕岚增气色":傍晚山雾增添了景色的灵气,
"余照发光辉":夕阳余晖映照,散发光华。
"讲席邀谈柄":僧登坛说法,执如意为听众开示,
# 谈柄:讲话时有柄可执之物,如尘拂、如意等。,讲席:僧人说法的场所。
"泉堂施浴衣":浴堂中分发浴衣供信众沐浴。
# 泉堂:浴堂。
"愿承功德水":愿以佛门功德之水洗涤自身,
# 功德水:功德水有八种,即八功德水,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时、饮己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八种功德。
"从此濯尘机":从此涤荡尘世机巧之心。
# 尘机:尘俗的机心。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佛教宗教题材诗。借石城寺的幽寂环境与腊八节浴佛盛典景象,写出了佛教圣地的庄严神圣与诗人对禅修境界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此联以凝练笔法勾勒石城寺的核心意象。石壁“金像”指寺内弥勒佛像,开凿于南朝齐梁时期,与佛经中“香山”和“铁围山”的传说相呼应,赋予佛像神圣性。“开”字凸显佛像从石壁显露的壮丽,“倚”字以铁围山环绕的实景,构建佛国圣地的庄严格局,暗含弥勒降生的宗教典故。颔联通过物象并置展现寺院古朴幽寂的禅意空间。竹柏象征禅修者的清寂心性,禅庭“古”字暗示寺院历史悠久;楼台“稀”字点出此地超脱尘俗的稀有性,与世俗建筑形成对比。颈联以光影变化烘托宗教氛围。傍晚山岚与夕阳余晖交织,既增强画面层次感,又以“增气色”“发光辉”暗喻佛法普照的庄严气象。尾联直抒诗人参与浴佛法会的愿力。腊八节浴佛源于佛陀降生时九龙吐水的传说,“功德水”既指现实中的浴佛之水隐喻八功德水的佛法净化之力,呼应佛教“净心”思想,表达诗人对禅修境界的向往,将礼佛的虔诚与对精神净化的追求融为一体。
3. 作品点评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向世人展开了一个珍稀难得的佛的世界。石城寺环境优美,青竹古柏,楼台参差,晚拣霭雾,夕照青晖。使这座禅院更是古朴幽深,肃穆庄严。全诗从佛像、禅庭到浴佛仪式,层层递进,由外境引向内心,展现佛教圣地的庄严与诗人对禅修的虔诚,意境统一而深邃。诗中描述的浴佛盛典,有若当年弥勒降生,令人向往,想要借助八德功水,洗濯自己身上的尘襟,洗涤自己的俗心,引导自己入禅,共沾清芳。
上一篇:唐·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下一篇:唐·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