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秦京道":通往京城长安的大道还很遥远,
# 秦京道:通往长安的大道。秦京:京城长安原属秦地,故称。,迢递:遥远的样子。
"苍茫岁暮天":抬头看天,满眼苍茫。
# 岁暮:年终。,苍茫:旷远迷茫之貌。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穷阴连晦朔":连续几日的阴天,
#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穷阴:指阴天,连续阴天的日子。穷,极也。
"积雪满山川":积雪已经铺满了山川。
# 满:一作遍。
"落雁迷沙渚":掉队的大雁在雪中迷失了方向,
# 沙渚:沙洲,水中可居者曰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南朝宋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望月》:“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此句言雪大,使雁迷失方向。
"饥乌集野田":一群饥饿的乌鸦在田野里鸣叫不停。
# 集:一作噪,喧鸣。,乌:乌鸦。
"客愁空伫立":我满心愁绪茫然地站立着,
# 伫立:指站立。出自《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不见有人烟":四处也不见有人烟。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行旅经历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奔赴长安途中遭遇大雪的所见所感。那时,岁末穷阴,积雪漫山遍野,落雁迷失、饥乌哀鸣,四周不见人烟。诗人本就对赴考不情愿,面对如此困境,客行他乡的羁旅愁绪愈发浓烈,内心茫然,对未来充满恓惶,不知前程在何方,借景深刻抒发了愁苦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的情感。如“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描绘了长路漫漫、天色苍茫的景象,暗示了诗人旅途的遥远和艰难。“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强调了天气的恶劣和环境的严酷,这些景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对比:“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这句通过落雁的迷惘与饥乌的聒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寂寥与诗人的内心愁绪。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家乡前往长安途中,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流露出诗人客行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极不情愿赴京参加考试时的茫然心态和对未来的恓惶无依之感。全诗取景广阔,与诗人内心情感相互呼应,运用比兴手法,追求言外之意,在描摹景物的同时,也塑造了诗人的个人形象,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悠长。“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诗人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上京赶考,然而前途未卜,路途遥远。暮色苍茫,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也为诗人心中增添了几分愁绪。题目虽为“遇雪”,但开篇并未直接描写雪景,而是为下文的雪景描绘作了铺垫。“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接着,诗人描绘了积雪覆盖的山川和连绵的阴霾,这两个意象与诗题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与诗人的孤独。“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满山的积雪使得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栖宿的沙渚,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诗人以落雁自喻,暗示自己在赴京科举的路上也如同落雁一般迷失方向。在描写雁和乌时,诗人运用了不同的手法:雁落沙渚是为了觅食,这一描写较为含蓄;而乌鸦则直接用“饥”字来形容,饥饿的乌鸦叽叽喳喳地叫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既暗示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的不情愿,也表达了他对科场争夺激烈的担忧。“噪”字用得极为巧妙,以声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苍凉。无论是“噪”还是另一版本中的“集”(饥乌集野田),都生动地描绘了乌鸦的聚集,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之浓。“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视为异乡之客,再次表达了对这次科举的不情愿。一个“空”字,传达了诗人的茫然无措。而“不见有人烟”的实写,更是让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以及对未来茫然无措、恓惶无依的喟叹。在写景上,此诗独具匠心,取景极为宏阔,且巧妙地与诗人内心的情感镜像相契合。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景寓情,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细腻描摹景物的同时,也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孟浩然于这首诗中,成功地在五言律诗的框架内融入了比兴的创作手法,使得全诗意境含蓄蕴藉,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决不为小儿语求工者,大方语绝无峻处。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不能落雁一联,终伤于旷。
明李梦阳《评点孟浩然诗集》
# 此所谓唐人矩度,古格存焉,不可废也。然效之则易入空腔。虚谷(方回)评此三字(即“规模好”)最斟酌。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规模好。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点“雪”只第四一句,前具雪意,后借雪中人物衬托,真能写雪之神者。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三、四高苍,结亦荷致。李白山曰:只第三写遇雪,前是未雪时景,后是雪霁时景。凡作诗,须实少,虚处多,方有余地。浅夫喋喋,徒辞费耳。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后半的是“途中遇雪”,何等大方!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浩然不及李、杜之神勇,而自具淡雅之姿;亦无郊、岛之刻苦,而自具幽闲之韵,真能拔俗千寻。
不详无名氏《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孟浩然《下赣石》
下一篇: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