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孤根生在林":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
# 碧玉孤根:均指竹。
"美人相赠比双金":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
# 金: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一镒为金。汉代以一斤为金。,美人:指贤人。
"初开郢客缄封后":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
# 缄:捆束箱笼的绳子。,郢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
"想见巴山冰雪深":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璧州鞭浑身是节,节节都怀有正直不屈的品格。
# 端直:正直。
"露青犹有岁寒心":璧州鞭遍体露青,处处都显示出不畏严寒的意志。
# 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何时策马同归去":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
#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
"关树扶疏敲镫吟":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
# 扶疏:枝叶繁茂。,关树:关中之树。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属于酬赠题材。全诗围绕友人元稹所赠的璧州竹鞭展开,表达了对友人品格的赞赏,对归朝及相聚的期盼,展现了自身的志向与操守。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璧竹鞭为载体,通过对其“劲节”“虚心”等特点的描写,既赞美了竹鞭,更借物来表达对元稹品格的钦佩与赞扬,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志向与情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看似咏鞭,实则赞人。璧州竹鞭虽名贵,但诗人强调,若赠鞭之人不是“美人”(指品德高尚的元稹),这鞭也不会在他心中价值千金。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璧州竹鞭的珍贵,暗喻赠鞭者元稹品格的高洁,不落酬唱诗先赞誉对方的俗套,赞扬之情溢于言表。“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目睹竹鞭,诗人展开联想。由手中竹鞭,想到它产自巴山,历经冰雪。这并非单纯写竹,而是以竹喻人。“翠竹傲寒图”恰似元稹面对阉竖权势,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竹子多节,象征着正直不阿的品格;经霜犹青,寓意着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利用“竹节”的“节”与“节操”的“节”同音,将竹鞭与元稹紧密关联,进一步颂扬了元稹的坚贞气节。最后针对元稹诗中“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作。刘禹锡对元稹认为能很快归朝的想法存疑,提出“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借“策马”“敲镫”两个与“归去”相关的动作,自然地将归朝的渴望与咏鞭主题相融合,表达了二人渴望结束贬谪生活,一同回到朝堂的心愿,情感真挚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竹鞭为核心意象,借咏鞭称赞对方的高尚品格,同时展现自身坚守的节操。诗人匠心独运,将咏鞭、写人、自喻三者天衣无缝地交融,化为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全诗感情深沉诚挚,在结构上,启、承、转、合的脉络极为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