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tíng
méi
ré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zǎo
huā
cháng
fàn
hán
fán
shí
cháng
suān
shì
shàng
chūn
zuò
lìng
fāng
lán
yāo
táo
dìng
xiāng
xiào
yóu
kěn
huí
kàn
jūn
wèn
tiáo
jīn
dǐng
fāng
zhī
zhèng
wèi
nán

译文

过早地开花而常常冒犯严寒,结的果实虽多却常常十分酸。为了什么事这么早地来到春天,徒然使得群芳的意味这么阑珊。妖娆的桃花一定会嘲笑你,游逛的歌妓,又怎么愿意回头把你看。要是你问如何在大铜鼎里调味道,这时才知道要使一鼎的味道正确有多么艰难。

逐句剖析

"蚤花常犯寒":过早地开花而常常冒犯严寒,

# 蚤:一作早。

"繁实常苦酸":结的果实虽多却常常十分酸。

# 苦:十分,极其。,实:结果实。

"何事上春日":为了什么事这么早地来到春天,

# 上:来到。

"坐令芳意阑":徒然使得群芳的意味这么阑珊。

# 阑:阑珊,衰微。,坐:徒然,白白地。

"夭桃定相笑":妖娆的桃花一定会嘲笑你,

# 夭:通“妖娆”的“妖”。

"游妓肯回看":游逛的歌妓,又怎么愿意回头把你看。

"君问调金鼎":要是你问如何在大铜鼎里调味道,

# 调金鼎:指在大铜鼎中调和羹(肉汤)的味道,后多比喻大臣辅佐治理一个大国。

"方知正味难":这时才知道要使一鼎的味道正确有多么艰难。

# 正味:对味。正,使……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庭梅寄人》是中唐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庭梅为描写对象,首句写梅花早开常冒严寒,果实繁多却苦酸,接着写春日里梅花芳意消残,遭夭桃嘲笑、游妓忽视,最后以“调金鼎”指出正味难求。通过对梅花生长境遇的描绘,托物言志,既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甘于奉献的品格,也暗含对友人的寄寓之情,表达了对人生正味、知音难觅的感慨。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自然,借物抒情,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蚤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等句描绘梅花,借梅花早开冒寒、果实苦酸,春日芳残、遭桃笑妓忽的境遇托物。托的物是庭梅,言明了坚守高洁品性、不媚世俗的志向。表达了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以及对世人不识真味、知音难觅的感慨,暗含自身怀才不遇却坚守本心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蚤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写梅花的特点:早早开花,常冒着严寒;结出繁盛的果实,味道却常常又苦又酸。这里勾勒出梅花耐寒却果实苦涩的形象,既写出了梅的品性,也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转而写梅花的境遇:为什么到了春天,它的芬芳就衰败了呢?春天本是百花争艳之时,梅花却在此际凋零,用疑问的语气,流露出对梅花的惋惜,也暗含着对其不被春日善待的不平。“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以对比手法写梅花的遭际:艳丽的桃花一定会嘲笑它,游玩的歌女也不会回头看它。桃花的明艳与梅花的凋零形成对比,游妓的无视更显梅花的被冷落,暗喻世俗只看重外表光鲜,不懂得欣赏梅花的内在品性。“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点明主旨:你若问起治理国家(调金鼎代指料理国家大事)的事,才会明白真正的好滋味(比喻正直的品格、正确的事理)是多么难得。这里将梅花的“正味”(耐寒、坚韧的品性)与世事联系,借梅花的“正味难知”,抒发了对世人不识真才、不辨正理的感慨,也暗含着自身坚守品格却不被理解的心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朋友的作品,既抒发了自己的志向,也是对友人的劝勉。诗中主要运用了通过事物表达志向的抒情方式。诗人以大臣的身份表明,决心辅佐治理国家、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自然要敢为人先,勇于面对不良的政治环境。即便可能徒劳无功,也要忍受寂寞,不惧怕被小人或宠臣嘲笑轻视。从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在皇上早朝时,比其他人都早到,一心想要扭转朝廷颓靡氛围的老臣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董生奉内典)》

下一篇:唐·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