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何妨在玉琴":参禅悟道何妨寄寓于瑶琴清音,
"真僧不见听时心":真正的僧人不会执着于聆听时的具体心绪。
"离声怨调秋堂夕":秋堂暮色里飘荡着离愁怨曲,
"云去苍梧湘水深":琴声却似孤云融向苍梧山,化作湘江深流的波痕。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题咏琴乐兼寄禅思的诗。描绘了僧院之中悠扬的琴声,体现了唐代文人艺术创作中禅意与诗境的融合,营造出空灵超然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结合禅宗思想与琴乐,通过“离声怨调”“苍梧湘水”等意象,将听琴时的感悟融入其中。
2. 写作手法
烘托:“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以琴音烘托禅意,琴音本是具象声响,却承载空灵禅思。“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以自然景物渲染琴声的悠远苍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喜爱之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以玉琴为主体寄寓禅思,琴音流转间,禅意自在。真僧聆听琴音,不执着于听时的心思,尽显禅心的空明澄澈,于琴声中见出禅的本真。“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秋堂夕照时分,琴音带着离别的哀怨。苍梧的云、幽深的湘水,在旁静静映衬,让那怨调更添凄迷。山水的悠远与秋夕的寂然,将无形的愁绪托得愈发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