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淘沙不暂停":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
# 淘沙:冲刷着砂砾。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
# 渚:往事。,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回唱迎神三两声":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 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民歌体诗。描绘了流水淘沙不停息、前波未灭后波生的自然景象,通过联想,从自然景观引向深远历史境界,借流水淘沙的现象写出了世事流变之理,营造出古朴纯美的诗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诗人借流水淘沙、前波后波相继的景象,抒发对事物运动不息客观规律的感悟。对比:“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与前文横向展现现实的大浪淘沙图景形成对比,前者纵向开掘历史足迹,后者横向铺陈现实画面,在时空交织中增加诗歌容量与厚度。拟人:末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借助浪漫想象与传说,以拟人手法将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刻画得生动鲜明。
3. 分段赏析
《浪淘沙(其九)》前两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生动描绘流水持续淘沙,前浪未平后浪又起的不息景象,这既是对之前所写大浪淘沙景象的总结,又突破空间维度,从时间角度揭示事物运动不止的客观规律,为诗歌增添了深度与厚度,使诗歌从单纯描绘自然景观上升到蕴含生活哲理层面。末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人展开浪漫想象,结合优美传说,运用拟人等手法,将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刻画得愈发具体生动。
4. 作品点评
《浪淘沙(其九)》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首独具特色的七言绝句,也是民歌体诗的佳作。其价值在于以自然现象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世事流变之理,富有哲理内涵。写作特色上,诗人通过生动描绘流水淘沙、前波后波相继的景象,以形象寓哲理,将事物运动不息的客观规律巧妙融入其中,使诗章既有色彩和气势,又蕴含深沉的历史感。“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等句,既展现出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伟画面,又引发读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思考。后两句借助浪漫想象与优美传说,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该诗语言通俗易懂、纯正自然,营造出古朴纯美的诗境。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