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门白日无尘土":白天的县衙前地面干净,
"百姓县前挽鱼罟":百姓正在此整理渔网。
# 鱼罟:渔网。
"主人引客登大堤":主人热情地将客人邀请至堤岸边赏景,
"小儿纵观黄犬怒":小孩子在一旁围观,一只黄狗不知为何而狂叫。
"鹧鸪惊鸣绕篱落":鹧鸪鸟也因此被惊扰,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处处鸟鸣犬欢,声声悦耳动听,
# 篱落:篱笆。
"橘柚垂芳照窗户":家家户户窗外的橘柚吐芳,硕果累累。
"沙平草绿见吏稀":县衙前平地上野草丛生,很少有官吏出入,
"寂历斜阳照县鼓":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
# 县鼓: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龙阳县歌》是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为描绘地方县治景象的田园类诗歌。全诗语言质朴,生动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县治画面,充满生活情趣。尾联与开头紧密呼应,“沙平草绿见吏稀”表明吏不扰民,“寂历斜阳照县鼓”暗示民无讼事。虽全诗无直接赞颂之词,却处处洋溢着对龙阳县良好治理、百姓安乐生活的赞颂与喜悦之情,生动展现出乡村县治的美好景象及作者的由衷喜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生动呈现乡村生活场景,表达作者以定邦安民为己任的理想,富有生活情趣,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用典:“桔柚垂芳”,既是实景,又是用典,意谓李衡种桔之举,垂芳至今,而使家家受惠。
3. 分段赏析
首联,刘禹锡踏入龙阳县,目光首先触及县门景象。那白日里无尘土飞扬的县门,与他往昔经历的官场喧嚣大相径庭,令他惊奇不已,遂有此开篇,展现出治理有方的县治风貌。行至县前,见百姓自在挽鱼罟,这般闲适场景触动了他。颔联描绘的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与黄犬的互动,皆源于他游览时目睹县令与百姓间和谐相处的画面,感受到县令的亲和与地方的安宁。漫步在乡村,鹧鸪的惊鸣、橘柚的芬芳扑面而来。颈联中对这些景象的刻画,正是他在龙阳乡村实地游览时,从多感官获得的美好体验,当地优美的风物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最后,看到沙平草绿、吏稀县鼓寂历,刘禹锡心中对龙阳县治的赞美之情达到顶点。尾联的创作,是他对此次龙阳之行整体感受的升华,既呼应开头,又表达出对吏治清明、百姓安居的由衷赞叹,以此记录下这段难忘的龙阳见闻与内心触动。
4. 作品点评
《龙阳县歌》极具文学价值。其语言质朴无华,以平实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县治景象,洋溢着浓郁生活情趣。诗中无一处直白赞颂,却通过诸多细节尽显对龙阳县的赞美。如“沙平草绿见吏稀”体现吏不扰民,“寂历斜阳照县鼓”暗示民无讼事,从侧面烘托出吏治清明。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使赞颂喜悦之情自然流淌,不着痕迹。在文学地位上,它以独特视角展现地方治理成果,为研究唐代社会风貌及文人心态提供了生动素材,是刘禹锡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展现出诗人观察生活、提炼诗意的高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