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净夜来霜":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 浅黄:指枯叶。,深红:指红叶。
"试上高楼清入骨":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
# 入骨:犹刺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 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词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也是以咏秋为题的一首哲理诗。前两句以“山明水净”“深红浅黄”勾勒秋日山水的纯净与色彩层次;后两句通过登高体验“清入骨”的感官冲击,与“春色嗾人狂”形成对比,既赞颂秋的清明高远,亦暗喻对浮躁世风的否定。全诗将自然写实与人生感悟结合,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刘禹锡对传统悲秋主题的突破与哲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岂如春色嗾人狂”将秋天与春天进行对比,春天使人轻狂,而秋天给人“清入骨”的清爽之感,突出了秋天的独特魅力,使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对不同季节特点的思考。寓情于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通过描绘秋天山水明净、树木色彩斑斓的景色,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自然。
3. 分段赏析
《秋词二首(其二)》首句描绘出秋天的山水在夜晚降霜后显得格外明净的景象。“山明水净”展现出秋天景色的清新、澄澈,“夜来霜”点明了季节特点,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清冷的气息,奠定了全诗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基调。次句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秋天的树木。几棵树上呈现出深红与浅黄相间的色彩,通过对树木色彩的细腻描绘,展现出秋天的色彩斑斓,富有层次感,体现了秋天独特的韵味。第三句写诗人登上高楼,“清入骨”生动地表现出秋天的清爽之感深入骨髓,让人身心愉悦,心境澄静,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秋天清爽特质的喜爱。末句将秋天与春天对比,认为春天虽然充满生机,但那种让人轻狂的感觉不如秋天的清爽,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此一句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4. 作品点评
《秋词二首(其二)》以秋日山水为载体,颠覆了传统文人的悲秋叙事,表达对秋天“清入骨”的喜爱。末句“嗾人狂”的拟人化批判,既凸显诗人豪迈诗风,亦展现其对人生哲理认知的独特视角。全诗语言简劲而对比鲜明,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