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闱新榜动长安":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新榜单公布,轰动了整个长安城,
# 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九陌人人走马看":全城街道上人人策马争相观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及第者的名声一日传遍天下,
"满城桃李属春官":满城的英才(桃李)皆归功于礼部官员。
# 春官: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自吟白雪诠词赋":(高中者)自己吟诵着高雅的诗词来阐释自己的文学才华,
"指示青云借羽翰":指引学子借助才华踏上青云之路。
"借问至公谁印可":借问一下,到底是谁能够如此公正地选拔人才呢?
# 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支郎天眼定中观":唯有支遁般的天眼在禅定中洞察一切(喻王侍郎明察秋毫)。
# 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天:一作“大”。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唐代科举制度与社会风貌的叙事诗。全诗以礼部放榜后“九陌人人走马看”的市井狂热切入,既实录“一夜声名遍天下”的功名神话,亦通过“满城桃李属春官”暗喻人才尽归朝廷的科举生态;尾联“欲知至公分明鉴,须是支郎天眼开”以自谦口吻,揭示士子对仕途的仰仗与对权贵品评的依附心理,在铺陈盛况的表象下,隐现对名利追逐的冷静审视与制度规训的微妙讽喻。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桃李”喻及第学子,以“白雪”喻高雅文风,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对偶:颈联“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工整对仗,强化赞颂力度。借代:“春官”代指礼部,“羽翰”代指仕途晋升之机,增强语言凝练性。用典:尾联“支郎天眼”化用佛家“天眼通”典故,暗喻王侍郎识才如神。
3. 分段赏析
首联“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以“动”“走马”动态描写,渲染放榜后长安城的沸腾景象;颔联“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以“一日”与“满城”的空间时间对照,夸张科考影响力,并借“桃李”暗颂王侍郎育才之功;颈联“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通过“白雪”(高雅)与“青云”(仕途)的意象对举,既赞主考官文才,亦点明其提携后进之德;尾联“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以设问引出佛典,将王侍郎比作具“天眼”的智者,颂其选才公允。全诗四联层层递进,由景及人,由事入理,在酬唱中融入对科举制度的肯定,体现刘禹锡诗“雄浑老苍”的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