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东流虎眼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
# 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
"清淮晓色鸭头春":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 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
# 处:地方。,君:这里指您的意思。
"渡却人间多少人":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 渡却:渡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汴水、清淮春天的秀丽景色,以及渡口淘沙处人来人往的情景,借自然之景与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世路莫测的感怀,蕴含深刻哲理。
2. 写作手法
比喻:“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将汴水波纹比作虎眼花纹,把清淮春色喻为鸭头绿,生动展现春日水色之美。对比:通过对汴水、清淮景色的美好描写与渡口淘沙处人们忙碌奔波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丽的自然景色永恒不变,而人间的人们却在不停地为生活奔波,衬托出人生的忙碌与世事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世变迁的深刻思考。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描绘了汴水缓缓东流,河水泛起如虎眼般的波纹,清淮在晓色中呈现出鸭头绿般的春色。通过对汴水、清淮美丽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在写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人间世事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诗人巧用比喻,把汴水流动的波纹形容成虎眼的纹路,将清淮清晨的色彩比作鸭头绿,生动勾勒出春天汴水和清淮充满生机的画面,读来如临其境,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活力。后两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渡口人事。诗人引导读者关注渡口淘沙之地,多年来无数人在此过往,引发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思考。这两句看似平淡叙述,实则蕴含深刻哲理,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使诗歌富有韵味。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手法上看,刘禹锡堪称一绝,他极为擅长运用语言勾勒画面,营造出诗画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其笔下,景色的描写绝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处处渗透着诗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哲思。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为可观之物,生动鲜活,同时又巧妙地激发读者主动思考,促使读者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之中。在诗歌韵律上,刘禹锡同样匠心独运。他所作之诗押韵极为工整,通常首句便入韵,偶句严格叶韵,读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和谐,给人以听觉上的极致享受。从语言风格来说,他的这类诗属于民歌体,用词遣句通俗易懂,毫无晦涩之感,尽显质朴纯真。与此同时,语言又十分纯正,质朴而不失高雅,绝无浮华艳丽之词堆砌,尽显清新自然之态。刘禹锡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巧妙地将诗中蕴含的感情烘托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动态与静态的细腻刻画,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有对色彩的精妙渲染,虽描绘出五彩斑斓的景色,却不见刻意使用绘色之词,一切都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呈现,这正是其高妙过人之处。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