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头浪飐沙":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
#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青楼春望日将斜":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 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泥燕子争归舍":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
"独自狂夫不忆家":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通过浪涌沙洲、燕子归巢等春日景象,反衬青楼女子独望斜阳的孤寂,刻画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哀怨。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七言绝句,借“浪飐沙”“争归舍”等意象,以燕子的殷勤反衬游子的薄情,道尽思妇独守空闺的凄凉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鹦鹉洲头浪飐沙”,借鹦鹉洲头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带有几分壮阔的场景,为女子的出场和情感抒发做铺垫;“青楼春望日将斜”,借女子在青楼眺望远方直至日斜这一情景,抒发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比:“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将燕子归巢的情景与女子丈夫不归家进行对比,突出女子的哀怨,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以小见大:选取浪花拂沙、燕子衔泥等细微意象,映射思妇敏感幽微的内心世界,展现中唐闺怨诗“轻婉入微”的特质。
3. 分段赏析
“鹦鹉洲头浪飐沙”一句,诗人选取鹦鹉洲这一地点,描绘出微风吹拂下,波浪轻轻翻动细沙的景象。此句看似写景,实则为下文女子的出场营造氛围,这种细微的景致恰能反映出女子内心的细腻与敏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静谧的基调。“青楼春望日将斜”推出了一位女子的特写。在春日里,女子倚靠在青楼之上,全神贯注地向远方眺望,时间一点点流逝,直至太阳西斜。从这一画面中,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女子对远出丈夫的思念之深,她满心期待着丈夫归来,然而眼前只有单调的风浪飐沙之景,进一步烘托出她内心的失落与孤寂。此句与温庭筠《望江南》中思妇的形象相呼应,展现出这类倚楼远望思妇形象在诗词中的普遍性,也体现出刘禹锡诗歌格调向轻婉转变的迹象。“衔泥燕子争归舍”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忙碌的场景,它们争相飞回自己的巢穴,忙着衔泥筑巢。这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强化了“归”的主题,引发读者对女子丈夫归期的联想。“独自狂夫不忆家”,诗人将燕子归巢与女子丈夫不归家进行对比。女子看到燕子都能归巢,而自己的丈夫却独自在外,迟迟不归,甚至都不思念家中的妻子。通过这种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无可奈何与怨恨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她的痛苦与失落。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