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苍苍烟雨时":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
# 巫峡: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
"清猿啼在最高枝":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个里愁人肠自断":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
# 个里:这里,其中。
"由来不是此声悲":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巫峡在烟雨之时的苍苍景色以及清猿在最高枝啼叫的画面,如“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表达了诗人作为“愁人”内心的愁苦,营造出幽深、凄迷且饱含愁绪的氛围,强调愁绪并非源于猿声,而是早已有之,体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描绘巫峡烟雨朦胧、清猿啼叫的景色,借这种凄迷的景象抒发内心的愁苦之情,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诗句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的巫峡图景:云雾缭绕间,巫峡一带笼罩在苍茫雨幕之中,江面氤氲着沉沉阴霾。凄厉的猿啼声穿透雨帘,从高耸入云的树梢间传来,声声哀婉。巫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苍苍”二字,将其空阔辽远、苍茫浩渺的景象展露无遗。这般苍茫雨色与凄清猿啼,最易勾起人们心底的愁绪。遥想刘禹锡写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时,便已饱经贬谪之苦,长期置身逆境。此刻面对寒猿凄雨之景,诗人内心的悲苦与愤懑,更是难以言表。这两句诗以景为主,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致之中,苍茫的烟雨、哀婉的猿啼,共同营造出凄恻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诗人直言身处此间的愁人即便肝肠寸断,也并非因猿啼之音悲戚。“个里”意为此处,这般表达迥异于历代文人的惯常写法。刘禹锡以独特视角,将贬谪生涯中的切肤之痛与真实感悟倾注笔端,打破了“猿啼添悲”的传统叙事。字里行间,不见借景抒情的含蓄铺陈,而是直剖愁思根源,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沉重压抑,以及谪居生活中难以排遣的苦涩愁绪。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凄婉哀伤的基调、韵味绵长的笔触,展现出诗人在漫长贬谪生涯中内心的痛楚。其艺术表现亦有创新,于新颖别致中蕴含深思,读来既觉清新独特,又耐人寻味。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