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服宜秋著":秋天到了,适宜穿上轻薄的秋装,
"清琴入夜弹":夜晚可以弹奏清琴。
"人情皆向菊":人们的情感都倾向于盛开的菊花,
"风意欲摧兰":而秋风似乎有意要摧残兰花。
"岁稔贫心泰":在丰收之年,即使生活贫困,我内心也感到安宁,
"天凉病体安":秋天的凉爽让我身体的病痛也有所缓解。
"相逢取次第":与你相逢时,那种喜悦之情逐渐积累,
"却甚少年欢":甚至超过了少年时的快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借“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描绘出秋至暑退,适宜换上秋装、夜间弹奏清琴的闲适场景,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惬意。“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借秋天人们对菊花的喜爱以及秋风对兰花的吹拂,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对比:“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运用对比手法,将众人对菊花的追捧与秋风对兰花的“摧残”相对比,突出世态的冷暖变化,强化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把生活的贫困与内心的泰然、身体的病痛与秋日凉爽带来的舒适相对比,展现诗人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心态。直抒胸臆:“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直接表达与友人相逢时的喜悦之情,直言这种欢乐甚至超过了少年时的快乐,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直接。
2. 分段赏析
首联“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诗人开篇点明季节变化,秋天来临,暑热渐渐消退,此时适宜换上轻薄的秋装。夜晚,在静谧的氛围中,弹奏起清琴。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闲适、惬意的秋日生活画面,展现出诗人在季节更替时,对生活节奏变化的适应与享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颔联“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视角一转,诗人从自然景象过渡到对人情世故的感慨。秋天,菊花盛开,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菊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兰花在秋风中却显得有些脆弱,似乎秋风有意要摧残它。这里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菊花象征着在社会中受众人追捧、顺应时势的事物或人,兰花则象征着高洁却易遭外界打压的事物或人。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感慨,也暗示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经历。颈联“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诗人将笔触转向自身生活状态。尽管生活贫困,但在丰收之年,诗人内心却感到安宁、泰然。秋天的凉爽,让身体抱恙的他也感到舒适,病情似乎有所好转。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因贫困而忧愁,反而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找到慰藉。“岁稔”与“贫”、“天凉”与“病体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强大与对生活的热爱。尾联“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诗人的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他想到与友人白居易相逢时的情景,那种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取次第”意为依次、逐渐,诗人说与友人相逢时的欢乐是逐渐积累的,而且这种欢乐程度甚至超过了少年时的快乐。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后,与友人的重逢成为他生活中最珍贵的时刻,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快乐与温暖,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