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席一挥杯":离席之际,我挥杯痛饮,
"别愁今尚醉":别愁至今仍让我沉醉。
"迟迟有情处":在那情意绵绵的地方,
"却恨江帆驶":我却恨江上的帆船行驶得太快。
"梦觉疑连榻":梦醒时分,仿佛还与友人同榻而眠,
"舟行忽千里":而船行之间,已驶出千里之外。
"不见黄鹤楼":再也看不见黄鹤楼的踪影,
"寒沙雪相似":眼前只有寒冷的沙滩,与雪花相似。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描写离别时的真实场景,通过饮酒的动作和尚未消散的醉意,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与惆怅。后两句“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则转入虚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借景抒情:“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以饮酒的动作和醉酒的状态,隐喻内心的离愁。又如“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通过黄鹤楼的不见与寒沙如雪的景象,反衬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旅途的孤寂。对比手法:诗人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通过梦中与友人同榻而眠的温馨与醒来后千里相隔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离别后的惆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联:“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诗人离席之际,挥杯痛饮,试图用酒来浇灭离愁,然而别愁却如影随形,至今仍让他沉醉其中。这一句通过“离席”和“别愁”的描写,奠定了诗的基调。后两联:“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迟迟有情处”表现出诗人对离别之地的眷恋,而“却恨江帆驶”则表达了对旅途的无奈。诗人希望船行慢些,以便多留恋片刻,但船却快速驶离,这种矛盾心理加深了离愁。第二首:前两联:“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诗人从梦中醒来,恍惚间仿佛还与友人同榻而眠,然而船已驶出千里之外。这一联通过“梦觉”与“舟行”的对比,突出了旅途的漫长和离别的孤独。后两联:“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黄鹤楼是鄂州的著名地标,诗人离开后,再也看不见黄鹤楼,眼前只有寒冷的沙滩和飘飞的雪花。这一句通过对故乡的怀念,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
上一篇:唐·刘禹锡《度桂岭歌》
下一篇:唐·刘禹锡《答表臣赠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