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铜雀鸣":长安城里铜雀鸣叫,
"秋稼与云平":秋天的庄稼长得茂盛,与云平齐。
"玉烛调寒暑":皇帝的统治使得国家风调雨顺,
"金风报顺成":秋风带来了丰收的喜讯。
# 报:一作振。
"川原呈上瑞":广阔的田野呈现出吉祥的征兆,
"恩泽赐闲行":皇帝赐予百官闲暇,让他们出城观赏秋景。
"欲反重城掩":将要返回城中关闭城门时,
# 重:一作皇。,反:一作及。
"犹闻歌吹声":仍能听到城外传来的歌吹声。
# 吹:一作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此诗描绘了长安城郊秋稼丰收的景象,展现了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表达了对丰收盛事的记录和对时政的歌颂。
2. 写作手法
烘托:尾联以“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的细节,通过写即将返回城中、城门渐掩时,仍能听到郊外的歌乐之声,从侧面烘托出丰收庆典的热闹氛围未散,暗示了欢庆场景的盛大。夸张:诗中“秋稼与云平”一句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极写庄稼长势繁茂、高接云天,直观展现丰收的盛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长安铜雀鸣,秋稼与云平”,首句“长安铜雀鸣”以场景入题,“铜雀”既可能是宫廷中报时或庆典用的铜制乐器,也暗合长安作为都城的庄重氛围,开篇便点明地点与背景。次句“秋稼与云平”是对丰收景象的直接描绘,用“与云平”的夸张手法,极写庄稼长势繁茂、一望无际,呼应诗题中“大有年”(大丰收)的核心事件。两句一写都城气象,一写田野实景,由近及远,从人文场景过渡到自然景象,简洁勾勒出丰收时节的整体氛围。颔联“玉烛调寒暑,金风报顺成”,“玉烛”出自古籍,代指气候调和、时序安顺,这里暗指朝廷治理得当,使得四季风调雨顺,将自然现象与政治清明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金风”即秋风,“顺成”指丰收的年成,秋风送来了丰收的喜讯,既点明时节特点,又承接上文对“秋稼”的描写,让丰收的合理性(因天时顺遂)得以体现。这两句不再局限于实景描绘,而是由景及理,从自然丰收的表象,引申出对社会治理的肯定。颈联“川原呈上瑞,恩泽赐闲行”,“川原呈上瑞”紧承颔联,将视角从“秋稼”扩展到更广阔的“川原”,写山川原野都呈现出吉祥的丰收景象,是对前文丰收场景的进一步铺展,强化“盛事”的氛围。“恩泽赐闲行”则直接点题,说明百官能够出城观赏秋稼,是皇帝恩准的结果,既体现了君主对丰收的重视,也暗含臣子对皇恩的感激,将自然盛景与君臣互动结合,使“观秋稼”的事件更具意义。这两句一写自然之美,一写人文之谊,既展现了丰收的普世喜悦,也突出了此次活动的特殊背景(皇恩所赐)。尾联“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以返程场景作结,“欲反重城掩”写观赏结束后即将返回城中,城门渐渐关闭,暗示活动接近尾声;“犹闻歌吹声”则以听觉留余韵,即使即将入城,仍能听到郊外传来的歌乐之声。这“歌吹声”可能是百姓欢庆丰收的欢歌,也可能是随行人员的乐声,无论所指为何,都以“余音未了”的写法,让丰收的喜悦与盛世的祥和感延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不直接抒情,而是以场景收束,融情于景,使全诗的喜悦氛围含蓄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