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shēn
suì
yǒu
nián
zhào
bǎi
liáo
chū
chéng
guān
qiū
jià
jǐn
shū
shèng
shì
cǎi
shī
zhě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cháng
ān
tóng
què
míng
qiū
jià
yún
píng
zhú
tiáo
hán
shǔ
jīn
fēng
bào
shùn
chéng
chuān
yuán
chéng
shàng
ruì
ēn
xián
xíng
fǎn
chóng
chéng
yǎn
yóu
wén
chuī
shēng

译文

长安城里铜雀鸣叫,秋天的庄稼长得茂盛,与云平齐。皇帝的统治使得国家风调雨顺,秋风带来了丰收的喜讯。广阔的田野呈现出吉祥的征兆,皇帝赐予百官闲暇,让他们出城观赏秋景。将要返回城中关闭城门时,仍能听到城外传来的歌吹声。

逐句剖析

"长安铜雀鸣":长安城里铜雀鸣叫,

"秋稼与云平":秋天的庄稼长得茂盛,与云平齐。

"玉烛调寒暑":皇帝的统治使得国家风调雨顺,

"金风报顺成":秋风带来了丰收的喜讯。

# 报:一作振。

"川原呈上瑞":广阔的田野呈现出吉祥的征兆,

"恩泽赐闲行":皇帝赐予百官闲暇,让他们出城观赏秋景。

"欲反重城掩":将要返回城中关闭城门时,

# 重:一作皇。,反:一作及。

"犹闻歌吹声":仍能听到城外传来的歌吹声。

# 吹:一作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僚出城观秋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彼时朝廷遇大丰收,皇帝诏令百官出城观赏秋稼,诗人便以此为背景创作此诗。诗中首联写长安铜雀鸣响、秋稼高接云天的丰收景象;颔联以“玉烛”“金风”暗赞朝廷治理得当、秋风报喜;颈联扩写原野祥瑞,点出观稼乃皇恩所赐;尾联“犹闻歌吹声”则含蓄地赞颂了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全诗通过描绘丰收盛景与君臣共赏场景,展现太平气象,暗含对统治者的称颂,语言平实,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标题中“盛事以俟采诗者”表明,此诗既具有记录丰收盛事的纪实功能,也承载着歌颂时政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年,公元828年)。当时农业丰收,朝廷下诏令百官出城观赏庄稼,刘禹锡时任集贤殿学士,参与了此次观稼活动。诗中“秋稼与云平”的夸张描写,既真实反映了当年粮食丰收的景象,也契合唐代应制诗颂圣扬政的创作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此诗描绘了长安城郊秋稼丰收的景象,展现了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表达了对丰收盛事的记录和对时政的歌颂。

2. 写作手法

烘托:尾联以“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的细节,通过写即将返回城中、城门渐掩时,仍能听到郊外的歌乐之声,从侧面烘托出丰收庆典的热闹氛围未散,暗示了欢庆场景的盛大。夸张:诗中“秋稼与云平”一句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极写庄稼长势繁茂、高接云天,直观展现丰收的盛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长安铜雀鸣,秋稼与云平”,首句“长安铜雀鸣”以场景入题,“铜雀”既可能是宫廷中报时或庆典用的铜制乐器,也暗合长安作为都城的庄重氛围,开篇便点明地点与背景。次句“秋稼与云平”是对丰收景象的直接描绘,用“与云平”的夸张手法,极写庄稼长势繁茂、一望无际,呼应诗题中“大有年”(大丰收)的核心事件。两句一写都城气象,一写田野实景,由近及远,从人文场景过渡到自然景象,简洁勾勒出丰收时节的整体氛围。颔联“玉烛调寒暑,金风报顺成”,“玉烛”出自古籍,代指气候调和、时序安顺,这里暗指朝廷治理得当,使得四季风调雨顺,将自然现象与政治清明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金风”即秋风,“顺成”指丰收的年成,秋风送来了丰收的喜讯,既点明时节特点,又承接上文对“秋稼”的描写,让丰收的合理性(因天时顺遂)得以体现。这两句不再局限于实景描绘,而是由景及理,从自然丰收的表象,引申出对社会治理的肯定。颈联“川原呈上瑞,恩泽赐闲行”,“川原呈上瑞”紧承颔联,将视角从“秋稼”扩展到更广阔的“川原”,写山川原野都呈现出吉祥的丰收景象,是对前文丰收场景的进一步铺展,强化“盛事”的氛围。“恩泽赐闲行”则直接点题,说明百官能够出城观赏秋稼,是皇帝恩准的结果,既体现了君主对丰收的重视,也暗含臣子对皇恩的感激,将自然盛景与君臣互动结合,使“观秋稼”的事件更具意义。这两句一写自然之美,一写人文之谊,既展现了丰收的普世喜悦,也突出了此次活动的特殊背景(皇恩所赐)。尾联“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以返程场景作结,“欲反重城掩”写观赏结束后即将返回城中,城门渐渐关闭,暗示活动接近尾声;“犹闻歌吹声”则以听觉留余韵,即使即将入城,仍能听到郊外传来的歌乐之声。这“歌吹声”可能是百姓欢庆丰收的欢歌,也可能是随行人员的乐声,无论所指为何,都以“余音未了”的写法,让丰收的喜悦与盛世的祥和感延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不直接抒情,而是以场景收束,融情于景,使全诗的喜悦氛围含蓄而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李庚先辈赴选》

下一篇: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

猜你喜欢